在《孩子每天都要反复催?知道孩子磨蹭的这3个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这篇文章中,介绍了孩子磨蹭的3个原因。但现实中有些年纪大一些的孩子,虽然已经有了时间概念,能力也足够,但做事还是磨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磨蹭是孩子对父母的被动攻击
如果孩子是在父母的催促中长大,这时的磨蹭更可能是一种心理问题,心理学上把这称为“被动攻击”。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处于弱势的一方,无法也不敢直接对父母的行为表达不满,只能通过这种隐性的方式对抗,这就是被动攻击。父母长时间的反复催促,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满、急躁、埋怨、否定、不耐烦等负面情绪,这会引发了孩子的逆反情绪。因此孩子通过故意拖延的方式对父母进行被动攻击——你越是让我快,我偏慢,看你能怎样?
父母的催促会让孩子把负面感觉和某件具体的事情紧密地粘连起来,最终负面感觉无法剥离。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嫌孩子吃饭慢,开始不停地催促,后来则火力全开,各种威逼利诱,吃饭本来是很享受的事情,结果变成了受罪,以至于一提起吃饭,孩子想到的不是美味,而是非常糟糕的被催促的感觉。久而久之,吃饭不再和美味相连,而是和这种糟糕的感觉彻底粘连在一起,就算孩子饿了,也会本能地抗拒吃饭。
强化孩子做事的美好体验
父母反复的催促,不断地引发孩子的被动攻击,亲子双方的冲突也会不断升级,最终会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怪圈:越催越慢,越慢越催。父母明知道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但也有自己的为难之处:不催促会更慢,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并非无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降低催促的频率,等待孩子主动性慢慢显现,在必须催促的时候,则用不带责备的语气表达愿望。这个办法非常有效,不过也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要想降低催促的频率,要尽可能地预留出更多的时间。与此同时,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在每件事情上,都强化孩子的美好感觉,尤其是父母想要孩子做的事情。比如,一觉醒来的轻松,洗漱之后的洁净与芬芳,吃饭的美味与享受。如果孩子想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从记忆中提取的感觉都是愉快的记忆,那么这种愉快的记忆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孩子会很乐意去做,不会故意磨蹭。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体验,就是在培养什么样的大脑。
改善亲子关系是终极办法
遇到孩子的磨蹭,家长经常会寻求具体的方法,但很多方法有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常常会“水土不服”不见成效。这是因为亲子关系的质量不同,会导致同样的方法却结果迥异。我们常常把磨蹭当成孩子的问题,其实磨蹭往往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所以,不要总是想方设法改变孩子,而是要致力于亲子关系的建设。改善亲子关系的质量,是解决孩子磨蹭的终极办法。平时要关注你与孩子的互动的状况,想方设法改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好了,孩子能愉悦地体验,愉悦地沟通,那么,磨蹭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关注健康,得乐成长!凯儿得乐育儿课堂,为您提供有用有深度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