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英年早逝。现在没有他那样的人了,还没有听说有像他那样爱学习的人。”
【感悟】
孔子极为称赞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很重视“情绪的管理”和“知错改错”。
一、不迁怒
迁怒是没有修养之人的所为,孔子欣赏颜渊的“不迁怒”,是说一旦遇到烦恼,立刻就会用深厚的修养将其伏住,能自我化解,使自己始终处于恬静的心态之中。
颜回会不会有怒的时候?肯定有。可是他绝对不会让这个烦恼升温,一定会立刻制止。刚刚动了怒的念头,立刻就把它克服住,克己复礼。
孔子赞颜回“不迁怒”为好学,学什么?不是学别的,是学“道”,这才叫真正好学。现代社会色情类的书刊最畅销,表明了这类人的关注点,虽然他也是很努力,那个不能称为好学,他学的不是道,他不仅看,还学着做,所以他“迁怒”的事就多,任何烦恼都是不学“道”引出的障碍。
我没有找到颜回“不迁怒”的具体事例,下面举唐太宗的“不迁怒”:
唐高祖即位以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联合起来和李世民争夺继承权,李世民取得了胜利。后来有人向李世民告发,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又在太子建成手下干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魏征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要是不得“道”、肚量小的人,一定会怒不可遏,非杀了魏征不行,可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唐太宗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作为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而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而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场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正确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作“贞观之治”。
二、不贰过
不贰过,就是有深厚的反省能力和自制力,犯了过错即自行忏悔,忏悔过后就永远不再犯,跌倒之后更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前进。所以“贰过”不绝,恐怕不是记性的问题,而是对错误的态度问题了。正因为人们容易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受到挫折迁怒于人甚至产生想要毁坏之的愿望,这都是害人害己的。
“不贰过”跟好学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不贰过”也是从好学“道”中得来。这个成果是相当了不起的成果,除了颜回以外,其它的弟子都还没达到,所以不足以被孔子称为好学。
在学习上如果有“不贰过”的精神,那也一定是日日新。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征明练字,从来不马虎草率,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这些“不迁怒”、“不贰过”的境界,我们不细学《论语》哪里得知?
三、孔子为什么把“不迁怒”和“不贰过”作为好学的标准
江谦说,“孔门正学,止是从心性入门,从修身致力,从过勿惮改起行。”什么叫做真正的学儒?你学得正,从心性入门。孔子的目标是回归到心性上来,回归到天道上来,天道就是自性。下手处就是修身,就是把身上的毛病习气统统改掉,就是不贰过、不迁怒,让自己的行为见不善“如探(tān)汤”般唯恐躲避不及,烦恼没有它的落脚处了,全部扫除干净,这才是“好学”!
这再一次表明:圣人所说的学习,决不仅仅是指书本知识,“学习”要与“上进”紧密结合,是包括“德育”的内容在内的,“修业进德”,都属于“学”的范畴。许多人在错误的同一条河流里疲于奔命,白白地浪费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短暂的人生又有多少时间容许他一错再错呢?
好学,绝不是拿学问把自己充填起来装潢门面,而是要在不断地匡正中修养自己的心身,最终使自己以顶天立地的伟岸存活于天地之间并利益众生。
“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是最为精纯的求学态度,是内心极深的涵养,涵成这般修养既是好学之本,才是好学之至,真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努力践行的。
四、孔子对颜渊英年早逝的叹息
江谦补注,“孔子称颜渊好学,即在不迁怒、不贰过。颜渊死而叹曰,今也则亡。”颜渊死了以后,孔子深为感叹,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那些书读得很多,广学多闻,身兼众艺的弟子,他们还称不上好学者?因为他不免于迁怒屡过,他还会迁怒。迁怒就是他烦恼还会相续,不能够断除;犯了过失还会犯了又犯,甚至明知故犯,所以“不得谓之好学”。
颜子不幸早死,是天下众生不幸。颜渊能闻一知十,子贡让人感到那么有才智,也才是闻一知二。孔子自己也步入晚年,心法再难以找到更好的传人,这是圣人最大的悲痛。为什么?因为天下众生就很难以体会到圣人的心法,总活在烦恼当中。
幸好孔子的这份悲痛能感染弟子,他们尽自己所知,编着《论语》,包括“四书”,全都是继承、弘扬圣人的心法。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许多的来来去去,如果在本章,我们能够深得孔子“不迁怒和不贰过”的心法,我们就会幸福地成长。
希望进来关注的朋友,不要只是看看而已,写一写在你心脉上的那一点触动,我应该在哪一点上“不贰过”。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