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与STEM的起源
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而STEM教育是融合了这四个学科的综合跨学科教育。
当然,其他学科也可以与这四个学科融合,STEM类的教育,非常注重学科融合。
初中的时候参加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高中的时候,接触信息学竞赛(C语言)。此为数学、技术。
大学的时候接触创新项目,省级结题;大学的业余时间,开展一系列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种活动,成果丰硕;大学期间由科技部“樱花计划”去日本访学,被日本的科技和背后的文化震惊。此为科学、技术。
工作第一年粗浅的入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在厦门开了开眼界;业余时间粗略了解日韩、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工程案例。此为工程、技术。
多元背景、学科交叉,让我感受过知识跨领域迁移转化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支教一段时间以后,在思考各种巨大差距后,我认为:当一个人的思维被各种知识,尤其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激发时,会释放出巨大的潜能,且无可估量。
这些,让我对STEM的课情有独钟,豪言壮志要借由STEM带给学生一些当下的启发和日后的灵感。
2 我的课例与设计初衷
在STEM教育创新项目培训后,给到我们6个主题。分别是:定格自然、星斗之间、飞向太空、极限游乐园、掌控生活、桥梁工程师。
我选择主讲极限游乐园,是一个典型的工程问题。
出于对自己定位,要经过几次课例,能够从一定的高度设计STEM类课程。因此,备课过程中,我在原课例基础上进行了深化设计(工程招标中经常用这个词),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
我按照自己工作经验,把预算制定、工程量清单评估、方案设计、工程联络、造价评估、工程测试、问题记录、缺失整改、项目验收各个环节设计的很全。
比如下面是验收环节学生需要完成的表格
我期待:通过这个课例学生能够感受到一个工程的大体过程,能够初步体验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
我计划:学生完成整个课程后,我选取我经手的一个真实工程,给学生拓展知识,感受跨学科知识融合带来的工程产物。
但是,总体而言,课程是失败的。
从预期来看,即使磕磕碰碰完成了作品,但学生并没有完整体验到工程过程,没有很好的理解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
从计划来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打折扣完成的,课程结束后也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拓展。
3 失败原因分析
原因1:教学经验不足,没有观摩真实课堂。
由于只学了很多STEM教学理论知识,并且理论理解不深刻,没有实际教学经验,所以实际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没有寻找真实完整的STEM教学实录课程,没有课前和别的开设同主题课程的老师充分沟通,所以实际教学没有完成课程目标。
这是课程失败的根本原因。
原因2:深化设计失误,没有充分考虑学情。
由于个人的经历,想在深化设计时,加入更多的个人想法,并且急于求成,课程目标过多、重点难点过多,所以课程设计上存在很大问题。
这也是课程失败的直接原因。
原因树上原因3、4是学生原因,是课程失败的两个间接原因,但无论什么原因,都是老师课前准备没做好。
原因3:人员搭配不当,个人优势没有发挥。
有的老师是选定一部分学生,开设课程,人员分组时加上一定教师干预,保证了开课效果。
我采取是自愿报名方式,不拒绝任何一个想参与的学生。但是,采取自愿分小组,忽略了小组内人员搭配问题,没有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特长。
原因4:首次体验课程,课堂常规没有建立。
学生都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课程,学生认为我们在做手工、在玩,且听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尤其是“数学”两个字,会下意识给自己贴标签。
小组讨论、记录想法、分享体会、头脑风暴、海报绘制、成果展示等环节,平时教学中运用较少,导致没有建立有效的常规,部分环节课堂效率低下。导致无法顺利达成对应的教学目标。
4 今后课程展望
STEM课程的失败,却让我对将来开设STEM类课程、项目式学习、综合探究类课程等更加坚定,从容而自信。
回想起当初辞职支教的根本原因:我要做更普适、更广泛的环保,不是在某个具体的行业解决环保问题,普适广泛的环保应该是环境教育。
准备了一个学期的环境教育,在支教的最后一年,我的课外项目将会聚焦在环境教育,回归当初辞职的根本原因。
我也给自己内心的暗示:一定要在环境教育领域,做出成绩,不枉我辞职支教,不枉我放弃热爱的工作。
在接下来设计环保课程时,吸取本次失败的经验,让课程达到预期效果,在学生心中种下环保的种子。
借助普及环保知识,顺带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文章写到这里,还有一个感受:实施综合类的课程,不仅仅是引导启发学生探究,也是在引导自己探究终生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育人先育己,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教育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