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深耕珍珠生物矿化科研十数载的女性,这些年对珍珠的生物矿化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与感悟,我们成功发表了多篇文章于SCI期刊。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察觉到那些看似深奥的科研知识体系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生活竟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这一发现让我不禁有些许小小的惬意。
先谈谈我的结论吧。在我看来,人的 “root 权限”,可从身体与生命非物质层面这两方面去剖析。于身体层面而言,其主要涵盖两点:一是在身体不适时,寻求靠谱医生的专业帮助,这是借助外界专业力量来维护身体机能的重要方式;二是进行有氧运动,尤其是有氧的螺旋扭转运动等瑜伽运动。不过这还并非身体权限的极致体现,而身体的终极 “root 权限”,实则是能将自身从自我中心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积极地与所在科研领域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知识交融碰撞,并且与不同专业却同频共振的伙伴携手共进。在这样的互动交流过程中,自身方能获得更为深厚、全面的滋养,而后持续地进行知识与经验的输入输出,不断自我修行,最终迈向集体修行的更高境界。
详细讲讲我的修习历程。人的生命,大抵可划分为物质与非物质这两大板块,很难确切地界定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自我。从物质身体层面来看,心肝脾肺肾虽各司其职,但人唯一能够主动操控的当属肺的呼吸。从物质层面考量,这可视为一种 “root 权限”。当我们有意识地将呼吸节奏放缓,便能有效缓解诸多问题,诸如因紧张而导致的心跳加速、压力过大等状况。
回溯往昔,大约 20 年前,我前往云台山旅游。在半山腰的一座寺院中,我仿若被醍醐灌顶般获得了一个深刻的启示:你可还记得此生前来世间的初心与愿力?我们生命的目的,乃是为了提升并扩充自己。
我投身珍珠的生物矿化过程研究已长达十余年,重点探究了我国长江流域产出的淡水珍珠以及日本内海所产的马氏贝珍珠(即日本 akoya)。淡水珍珠母贝与海水珍珠母贝,二者虽同属贝类生物,但育珠生命历程却大相径庭。在对比研究过程中,我收获了诸多宝贵的启示。生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具备三个显著特点:其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二,具有自组织特性;其三,呈现从无序到有序的非线性发展过程。珍珠的圈层结构生长过程,犹如一部母贝生命的史书,清晰地记载了整个育珠历程。当我们凝视一颗珍珠时,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其外在的美丽,更是岁月的沉淀与生命的奥秘。
世间万物皆有灵。当一粒沙子或一个微生物(如病毒)侵入贝壳体内时,贝壳会本能地分泌珍珠液将其包裹,恰似在体内形成一个小结石。为何贝壳会采取这种包裹的方式呢?我曾在阅读西北工大张兴亮老师的书时,书中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万物演化到现在,长成这样,究竟是为何?当这一终极追问聚焦于珍珠身上时,我不禁对造物的神奇由衷地折服。在人类模拟自然砂子和微生物入侵母贝的珍珠养殖过程中,母贝自然会启用一种 “root 权限” 来进行最基本的管理,那便是 “吐珠” 现象。在珍珠养殖实践中,吐珠现象颇为常见。而当珍珠无法吐出时,母贝又会如何应对呢?它会动用体内肌肉使劲地推动珍珠,然而在珍珠始终无法排出的情况下,母贝挣扎一生所孕育出的珍珠便会呈现出水滴状或腰上缠螺丝的奇特形状。
全球各个珠宝鉴定机构在珍珠评级时,首要考量的指标便是圆度。有趣的是,人类审美所偏好的圆形珍珠,恰恰是未经母贝 “root 权限” 过度干预的产物。国外有学者提出观点认为,圆形珍珠是在母贝体内通过原地布朗运动而生成的。相较于剧烈的推动,原地布朗运动更有利于孕育出圆形珍珠。这一现象又能给予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呢?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象征着圆满、圆润、圆通、团圆等诸多美好寓意。
我们每日的生活都充满了挑战与不易。有时会遭遇雾霾,吸入异物;有时会摄入不对的食物;有时焦虑情绪也会不期而至,也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随时都有可能摄入一些不良的事物,这就如同异物侵入母贝体内一般。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人体作为一种耗散结构,又该如何实现自组织呢?该如何对自身身体进行有效的干预呢?此时,我们对于身体的 “root 权限” 便开始发挥作用了。例如,我们可以选择跑步,或者寻求中西医的帮助,这是人类作为拥有灵魂的物种相较于母贝更为高级的一种 “root 权限” 体现。母贝在面对异物入侵时,只会本能地进行吐珠运动。那么,我们作为人类是否能联想到有益的运动方式呢?跑步便是一种常见的选择,不过跑步更多地侧重于 “动”,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诸如五禽戏、太极、张至顺老道长的八部金刚功等宝贵的运动遗产,这些运动则更侧重于 “运” 气层面。无论是哪种运动方式,本质上都是人类运用 “root 权限” 对身体进行的一种积极干预。
近期阅读杨定一的书籍时,他提到螺旋运动的扭转运动。这一观点令我深感惊讶,因为我通过自身十余年的摸索实践所总结出的瑜伽运动方式,恰好也是螺旋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运用拉曼激光偏振光并采用极坐标来研究珍珠纹石板片的组织结构时,发现珍珠层在介观尺度上呈现出螺旋结构,这种螺旋结构与玫瑰花、松塔、鹦鹉螺等自然生物的结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过去十余年的科研工作与个人独处的室内运动探索过程中,我仿佛与珍珠的微观结构产生了一种量子纠缠般的奇妙联系,进而总结出一套专属于自己的瑜伽运动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我获取了对身体管理的 “root 权限”。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螺旋瑜伽运动务必是有氧运动。确保全身氧气充盈。
螺旋瑜伽与身体有氧状态相结合,让我受益匪浅。生命是一个耗散结构,每一天都处于非平衡态,都需要依靠自组织来维持稳定与发展。尽管植物神经系统难以直接操控,但我们可以借助呼吸来施加影响,倘若在呼吸的同时配合螺旋扭转瑜伽运动,算是更高的root 权限干预吧。
综上所述,对身体的 “root 权限” 主要包含两个关键部分:其一,在身体出现状况时,及时求助于靠谱的医生,借助专业医疗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其二,积极开展有氧运动,尤其是有氧的螺旋扭转运动等瑜伽运动,实现 “运” 与 “动” 的有机结合。正如母贝体内肌肉的原地布朗运动相较于吐珠运动更有助于收获优质珍珠一般,我们在身体锻炼与管理方面也应遵循对气血有觉察的科学合理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我们很少能够捕捉到自己的潜意识。在科研初期,由于实验仪器相对简陋,十多年前,有时测量一个样品所得到的数据量仅相当于 10 张 A3 纸的规模。当时的我面对这些数据感到十分茫然,心想即便紧盯着电脑屏幕,也难以从中洞察出所有信息。于是,我索性将一个样品的数据全部打印出来,张贴在床头每日端详。然而,仅凭肉眼观察终究难以发现其中的奥秘,后续仍需借助电脑软件、查阅大量文献来构思自己的研究设想,进而依据设想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图表。这一探索过程,恰似一个人独自踏入泥沼,又或是在夜空中踏上悬崖边缘,举目望去,前方是浩瀚无垠的未知天空,脚下则是深不见底的黑暗深渊。在这种迷茫与困惑之中,我该如何前行呢?我常常选择坐在落地窗前进行打坐冥想。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带着科研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入睡。神奇的是,当我带着问题进入梦乡后,脑袋刚一沾枕头便迅速入睡,而且更为奇妙的事情屡屡发生:我发现入睡前所困扰的问题竟然在梦中得以解决。这究竟是启动了哪一部分的 “root 权限” 呢?梦是大脑潜意识神经元在活跃运作的表现。当白天因眼耳鼻舌身意而被激活的那些兴奋神经元在打坐过程中逐渐平复、进入休息状态时,气血便会转而供应给另一部分神经元 —— 潜意识神经元。这些潜意识神经元捕捉到入睡前的问题,自然而然地便会在梦中给出答案。如此一来,梦中的潜意识与白天的眼、耳、鼻、舌、身、意协同工作,推动着人类不断进化发展。
那么,这样的过程是否就意味着启动了终极的 “root 权限” 呢?答案是否定的。换而言之,仅仅揭示科学规律并非我们的最终目的。下一步,我们必然会思考,这些科研成果在当代社会具有怎样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必须将当下自己的行为置于整个生命的宏大意义框架之中,并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考量,这才是对我们生命 “出厂设置” 进行扩容与提升的关键所在,这才是启动生命最大根本 “root 权限” 的核心要义:即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积极与所在科研领域的所有专业知识体系深度交融,并且与不同专业但志同道合、同频共振的伙伴密切合作。在这样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自身才能获得更为丰富、多元的滋养,进而持续不断地进行知识与经验的输入输出,坚持不懈地自我修行,最终实现从个体修行向集体修行的跨越与升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