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北京市委宣传部传出的消息,北京市要建设“影视之都”。为加快“影视之都”建设步伐,切实解决影视行业创作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019年北京市将打出一系列的“组合拳”,对影视产业加大力度推动,从业者将享受到更多政策利好。
2018年我国的电影产业爆出多条利空,一些影视明星和影视公司受到了税务部门查处,一些通过出台地方减免税政策吸引影视公司注册,以此刺激经济发展的城市,如新疆霍尔果斯、江苏无锡都宣布优惠政策作废,不仅不再减免税收,而且还要清算旧账,补缴税款,课以罚金,这对一些影视公司、明星大腕无疑是迎头一棒。随后又爆出《大轰炸》就是“大欺诈”、明星天价片酬之类的行业内幕。加上院线电影收视率造假、网络影视节目流量注水等负面消息,使整个影视业的诚信度都受到了不良影响,影视投资明显“退潮”。
为了尽快走出“寒冬”,北京市委宣传部邀请了一些影视大咖前来开会,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华谊兄弟总经理叶宁、新丽传媒董事长曹华益、开心麻花影业董事长刘洪涛、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芯等受邀参加,据说他们在会上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建议。
北京市这次表现出来的对影视产业的关注确实是明智之举。近几年,北京突出强调“四个中心”建设,凡是与“四个中心”相悖的行业,都属被疏解之列。为了应对疏解带来的产业流失,北京提出了“减量发展”的策略,但如何既“减量”又“发展”,确实是一个很难处理的棘手问题。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许是“减量发展”的可行途径。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产业支柱。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影视产业的重要性已经凸显。现在,利用疏解低端产业腾出的空间,“腾笼换鸟”,把影视产业作为政府大力扶持的产业门类,应该是实现北京经济结构调整,增质提效的重要措施。
建设“影视之都”是北京的一件大事。近几年,北京要对怀柔区的影视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除了正在建设中的“怀柔影城”外,电影学院也要搬迁到怀柔区。但是,除了怀柔之外,北京市还有一些地方在电影产业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昌平区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北京的电影产业,昌平区应该算是发源地。北京电影学院原址就在昌平的朱辛庄,不少的著名导演、演员都是从昌平这里走出去的。昌平还是公认的“影人之家”,因为很多电影大咖就居住在昌平,这是因为昌平区位于北京的上风上水,交通也很方便,有大量的别墅区。昌平的电影相关产业也是很多的,摄影棚就有几十座之多,每年都有大量的影视剧在这里拍摄。昌平区内有相对完整的影视产业链条,从事服装、道具、制景、器材、灯光、后期、特效、动画的很多企业都设在昌平,经验丰富的制片主任都青睐昌平,他们认为昌平的外景拍摄条件比较宽松,很多剧情都能在这里找到理想的取景地。
北京建设“影视之都”,在很多方面要给予政策扶持。但是,很多拍电影的人都认为,政策扶持只是一个方面,他们更看重的是电影拍摄地的合作氛围。《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根据电影创作的需要,为电影创作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验生活等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应当协调公安、文物保护、风景名胜区管理等部门,为法人、其他组织依照本法从事电影摄制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这些法律条文的制订,实际上是要为电影的创作与拍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部电影的拍摄,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协助,政府应该在其中起到“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
拍摄电影可以直接促进消费,因为一个剧组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都要在拍摄地吃住行,支付场景费用,雇佣群演和场工,根据需要租赁汽车、吊车等设备,与器材、灯光、制景、道具等关联企业合作并支付费用。更重要的是,一部优秀电影的拍摄地,可以蹭电影的知名度,吸引大量的游客促进旅游的发展。因此,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就是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政府与电影企业的双赢。
对于昌平区来说,最需要的行动就是整合好当地的影视产业资源,为电影的创作和拍摄提供更多的便利与更好的服务。为此,昌平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正在筹备成立影视行业分会,这将是北京市地方影视行业的一个创新之举。区级影视行业协会的成立,也一定能够有效的完善本地区的影视拍摄条件,为来此拍摄的影视剧组和本地影视企业起到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