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朱元璋政权里最早参加起义军的一个大将军,他家世代为农,他也保留了农民朴实肯干的优点,可以说,没有徐达就没有朱元璋的成功,进攻集庆、激战陈友谅、消灭张士诚、北伐中原、攻占元大都,等等,明朝开国前后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没几乎都离不开徐达,大明帝国版图大半都是由他率领和指挥的军队打下来的。
徐达虽功高第一,但他始终谨慎为臣,从不骄傲胡来,在朱元璋面前,徐达是“恭敬如不能言”,从未有过半点懈怠。最难能可贵的是,徐达在成功和胜利面前保留着朴实的本质,“归朝之日,单车就舍”,他没有像冯胜那样乘着打胜仗捞点外快,更没想蓝玉那样,不仅要拿,还要抢,甚至强占元妃子。所以朱元璋对徐达很喜欢,高度评价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瑕,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正是出于对徐达的喜欢,朱、徐两家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据说,朱元璋曾跟徐达约定,等两家的儿女长大了,就互相许配为婚。后来徐达的大女儿(文皇后)嫁给了朱棣,次女为代王妃,又次女为安王妃。可以这么说,徐达的女儿几乎全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这简直不是一般的皇亲国戚了。
但就是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功臣勋旧,在洪武中晚期却突然死了,却是为何呢?
徐达的两种死法
大约有两种说法,第一是被朱元璋害死的,以野史为主,概括来讲就是:徐达身上长了背疽,比较难治,病倒了,朱元璋就去探望,聊天的时候,发现徐达枕边有一本卷页的兵书。朱元璋就在回皇宫的路上琢磨开了,天下都太平了,这徐达还读兵书是要干嘛?莫非有异心?越想越害怕,于是派人给徐达送了只蒸鹅,因得了背疽的人最忌讳吃蒸鹅,一吃就发病,但徐达没办法,还是忍痛吃下,不久病发而亡。
第二种说法是《明史》的说法,主张徐达是病死的。朱元璋知道徐达得了背疽后,派人去北平慰问,并把徐达接回南京疗养。可是,过了一年,徐达病情就加重了,很快死掉了。朱元璋闻讯,“帝(朱元璋)为辍朝,临丧悲痛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从这样的记载来看,徐达是病死的,而且朱元璋还很伤心。
朱元璋有必要杀徐达吗?
我比较相信《明史》的说法,理由是:
A尽管朱元璋到了中晚年对大臣们已经杀红了眼,杀蓝玉开始朱元璋还要那块遮羞布遮遮掩掩,但杀到傅友德和冯胜时已经不要什么理由,叫你去见阎王你就得去。但大家应该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大明帝国北疆上的元朝残余势力已经被破解,北元后来花了好大的力气和好长时间才恢复元气。换句话说,蓝玉、傅友德、冯胜这些“走狗”是到了该“烹”的时候了。而徐达死时是洪武十八年,那时南疆最后一个割据地区云南已经归入大明帝国,但北疆的蒙元势力尚存,而且还很有实力,一股是东北的纳哈出,还有一股是北元主即元昭宗的儿子元顺帝的孙子托古斯帖木儿,他们都在伺机反扑。徐达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朱元璋要想解决北元问题,最好的人选非徐达莫属,一来他是老将,作战相当有经验,又屡次与蒙元交手,临死前还在北方的前线北平,因此说派徐达解决北元问题是再合适不过了;二来朱元璋已经多次考验了徐达,而徐达始终忠心耿耿,没有半点违法乱纪的行为和不臣之心,没有必要去杀他,留着他还有用。这才有朱元璋在徐达死后痛心疾首地哭道:“今边胡未殄,朕方倚任为万里长城之寄,而太阴屡犯上将,朕不意邃殒其命……”《明太祖实录》
B从朱元璋晚期肆意屠杀功臣的最主要动机来看,就是要消除任何潜在的危险势力,保护朱家天下,而那时他的心理状态已经极度扭曲了。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太子的死亡,几乎将算计了几十年的朱元璋置身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差不多从那时起,大明也没有什么大的军事需求,杀戮功臣是为保护朱家天下的“必需”之举,而徐达死时,朱标太子还好好的,朱元璋还没有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所以从常理上来讲,也没有必要去杀掉徐达。
C徐达毕竟救过朱元璋的命,朱元璋似乎还很看重早年的几个关键人物,譬如马皇后在他心目中就很有分量,别人话他都听不进去,马皇后讲了,他还是能听的,为什么?不就是当年他被郭子兴关禁闭时马皇后救了他。朱元璋的为人确实很阴险,但在对他没有危险的前提下,不能全说他知恩图报,但至少他还是讲点情义的。
D从朱元璋一口气为三个儿子娶的三个老婆老看,确实是他对徐达家有好感,否则要是发现不好,干嘛要这样;再说徐达死时,朱元璋还没有到精神变态状态,更没必要去杀掉徐达。而从徐达死后的情势来看,魏国公子孙后代嗣封不替,两个被封为公爵,两个任都督府都督和都督佥事等高管,可以说是簪缨不断。有明一代,洪武诸功臣中唯有徐达最得朱元璋信赖,这才有了后来徐家的近300年相继不替的荣华富贵。《明史·徐达传》
综上所述,徐达之死并非是朱元璋暗杀所为。徐达死时,大明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虽已如火如荼的展开着,尤其是清除胡党、株连功臣运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也是朱元璋杀戮功臣的第一波高潮,借着“胡惟庸案”杀了几万人,但杀的以文臣和不太重要的武将为多,而洪武二十六年开始的第二波杀戮功臣高潮则是借着蓝玉案,诛杀以军队里的武将为主,也就是说,第一波大杀功臣时,朱元璋还是留下了些老底的,像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一些有名的功臣武将不但没被杀,还颇受重用,但到了第二波大杀功臣时,则几乎来了个赶尽杀绝。“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着惟(耿)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