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慈善”】
白岩松说,当今社会,除了物质捐赠,我们很少提倡思想捐赠、时间捐赠、爱的捐赠。我们只理解“硬慈善”,却缺乏对“软慈善”的理解。
的确,治标不如治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理的健康,精神的富足,远远要比物质丰富来得重要。金钱,虽然“金”,可是,当把一大捆的钱捐出去,却没有真正做到“爱”的给予,那么,这些钱不就成了一堆冷冰冰的纸币而已?人心需要抚慰,心灵需要慰藉。慈善,意为: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在做慈善时,多付出“软慈善”,多传递爱,避免沦为纯粹的“捐款”。
【慢即是快】
在阿尔卑斯山,有一句提醒游客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西方也有个谚语告诫人们:“慢慢走,等等灵魂”。
试想一下,在旅途中,我们脚步匆匆,只管赶路,无暇顾及路上的风景,一心只想着到达目的地。结果怎样呢?当回忆起这段行程时,脑海中,是否能提炼出美好的片段?我想,是不能的。所以,如此这般的旅途又能有多大的意义与价值?
纪伯伦说,乌龟比兔子更能讲些道路上的情况。从长远的角度,还真不能简单地认为兔子就是胜利者。在人生这段马拉松,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
【从众】
我认为,从众心理,第一是没有主见,第二则是可以让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境地。正因为法不责众,所以很多人喜欢跟风。记得看过这样的一个心理测试,说的是假设在路上遇到摔倒老人,扶还是不扶?若当时路过的人只有自己,通常来说,会上前扶起老人;若路过的人有很多,那么,很可能就没有人去管这位摔倒老人了。这是为什么呢?不是说人多力量大么?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这是我该做的事,我不扶,谁扶?很多人的时候,会觉得不该要我来帮忙吧,瞧瞧其他人都若无其事地走了,凭什么我就要去扶老人呢?看,这就是从众,别人都可以熟视无睹,我又何必多此一举?人心冷漠,有时,正是从众心理在作祟呀!
【信念】
做人要有信念,它可以支撑你走完艰辛孤独的路;可以在你一次又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拉你一把;可以带你突围重重困境……信念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看过这么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在沙漠中行走,最后成功走出了沙漠,靠的是什么?一个苹果。每当他想要泄气时,看看手上紧紧攥着的苹果,就不由自主地有一种动力在背后驱动着自己。这小小的苹果,就如同一个强大的信念,只要信念还在,希望就在。
【乐观?悲观?】
看了韩雪在TEDSuzhou的演讲,她说,要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很矛盾吗?没有。这里的积极就是尽最大的努力,而悲观就是做最坏的打算。如此一来,不论结果怎样,都不会太失望。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处理事情看待问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