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家要有女孩子的样子,疯疯癫癫瞎跑什么!男孩子哭哭啼啼的,像什么!女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男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已经有了评判,如果和我们认为的样子不符,我们会产生偏见。偏见指的是有些人对其他人始终持有的消极评判。
偏见与歧视
偏见是个体属于某个群体或类别而对其产生的消极的态度、看法和情感。
歧视是个体属于某一特定群体而对其采取的消极行为。
偏见是一种态度,歧视是一种行为。
我的理解:偏见,重男轻女;歧视,供男孩读书,要求女孩早早辍学参与家庭劳动。
偏见产生的原因
差异性与社会距离
我们会在内心中对一个人有一个评判,是相似的一伙的吗?如果在我们的构建中感知到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我们会在心理上放在较远的位置。社会距离拉远,心理距离也拉远。比如:对于我来说,穿着奇装异服打着“鼻环”的年轻人和我不是一伙的。
经济竞争
高度竞争的环境,一个群体为了赢得经济利益或工作便需要让另一个群体付出代价。这让我想到两个女孩为了得到同一个男孩的喜欢,互相贬低。
找替罪羊
以前希伯来牧师实施的一种宗教仪式,他们象征性地把人的罪孽转移到山羊身上,这只羊就成了替罪羊。然后这只负罪的山羊会被赶到沙漠里,使罪孽远离社群。如今,找替罪羊这种说法指的是当人们感到有威胁时,会找无辜的人或群体来接受指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犹太人成为纳粹的替罪羊。希特勒把德国犰太人宣传成和其他德国人完全不同的群体,在宣传中,犹太人是可怕的敌人 这种创造敌意心理的思想状态被称为“敌对想象”,它灌输着对“其他人”的仇恨(“敌人”是构建出来的)。
生活中的替罪羊现象也比比皆是。中层领导受了上层领导的气,把气撒在普通员工或者家人身上。这也可以理解为动力学防御机制中的转移。
服从社会规范
歧视和偏见最普遍的原因或许是不加思考地维持现状的倾向,即使现状中包括不公平的看法、偏见和惯例。例如:在我们这里有一个风俗,大年三十结了婚的女人不能串门。具体原因不详,就是多少年留下来的惯例。然后,如果你不遵守社会的惯例,去其他人家串门,会被其他人家讨厌,认为不吉利。现在看来,是歧视女性的行为。但是当社会规范成为被普遍接受的标准,歧视行为强化了偏见的态度。
媒体的刻板印象
我在今年七月份的时候,开始加入抖音的队伍,玩抖音。在玩的过程中我发现,抖音针对我感兴趣的话题,不停的推送相仿的内容。这是刻板印象还是投其所好?
非人化
非人化偏见、歧视和群体间暴力的背后最有影响力的心理过程便是非人化。它让一些人不把别人当人看待。非人化是一种对他人产生有偏差的知觉与认知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剥夺了他人的人性,认为他们与我们完全不同,完全没有价值。厌恶他人背后的心理机制就是非人化,把他人看成物品、敌人,动物或虫子。不把别人当人看意味着人们可以把道德理性、同情、怜悯以及其他抑制仇恨与暴力的过程暂时搁置。它可以使普通人,甚至使好人做出邪恶的事情。非人化的一个案例发生在1994年的非洲卢旺达。在那里,胡图政府大肆宣传卢旺达的图西族人是胡图族人的敌人。他们是虫子,是蟑螂,必须消灭图西族人。胡图族男人拿着政府提供的大砍刀,女人拿着棍棒,在100天里屠杀了80万图西族人。
当然这是作者举的比较极端的非人化的例子。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把人“物化”。比如:要求对方必须听自己的。
抗击偏见
榜样
在卢旺达事件中,一个国家陷入疯狂,世界乃至联合国都闭上了眼睛,而一个人却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就是卢旺达饭店的饭店经理保罗.卢斯塞伯吉纳(推荐电影《卢旺达饭店》)。
平等的交往
如果青少年是权利游戏中的主权者,ta们会说ta们自己叛逆吗?如果父母没有其权威性,会怎么样?平等,这个概念怎么理解?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还有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玩着控制或反控制的游戏,乐此不彼,有真正的平等吗?)?
拼图班级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和他的团队实验研究证明:如果把不同种群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合作学习取代传统学习能够减少偏见。在阿伦森的方法中每个人都是班级这张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成为某部分课程的专家,从而保证整个团队的成功。这种策略促进了主动倾听、团队互动、同学互教互学,少数种群的学生得到了认可与欣赏。
立法
美国各州采取废除的种族歧视的法律后,偏见与歧视逐渐减少。
刻板印象威胁和提升
刻板印象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刻板印象的威胁,比如:建议女生学文科,女生理科学不好。
刻板印象的提升是通过提升自我价值,鼓励重新发现更好的自我。比如:思考对您非常重要的事情。关注创造力、家庭关系、幸福感、职业生涯或具有幽默感。从中选出两到三个价值观,用几句话说明它们为什么对您很重要。自我价值的深入探讨和提升对于女生理科成绩提升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