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初动笔记录东西,跟所有的学生一样, 是启蒙老师要求记日记。他很认真负责。除了让我们背诵课文以外,就是让我们记日记。每周检查一次。时至今日,我也习惯每天记上几笔,哪怕是最琐碎的鸡毛蒜皮。好像只有记录几笔,那一天才算真正过过。
8月暑假里,回乡省亲喝喜酒,还碰到了已经满脸沟壑纵横的小学启蒙老师,在他一脸的欣喜中,依稀还记得日记不过关时,他拿书涮我们脑袋的情景。那样的一种训导,竟然影响了我这半生的习惯。
02
中学以后,虽然老师不再要求我们记日记。然而,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校园,空前强大的学习压力,再加上少女敏感脆弱细腻的心,无数个秘密,貌似只有那个默默的日记本才能够承载。厚厚的几大本日记本陪我度过了整个青春期。
可惜是,嫁人搬家后,父亲一股脑儿地把我的旧书连同日记本都当作废纸卖了。一度很郁闷,也想跟父亲置气,然而,转念一想,过去的时光,过去的人和事,时过境迁,就让它们埋葬在时光的废纸堆里吧,再怎么怀念也不是当初的模样。
20年后,同学聚会,临走之前我跟书虫爸爸说,我去看看我青春时的暗恋对象。然而,当相遇时,看见他中年发福,走路一摆一晃的模样,心里的失落和苦涩无语言表。回来与书虫爸爸分享感受,他抱抱我臭屁地说,因为你有我了,其他人,都是路人甲。
是啊,时光就像一把杀猪刀,无论多么青葱的岁月,无论多么鲜活的记忆,在它的挥舞下都已经是面目全非、支离破碎。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的时光吧。
03
上大学后,离家千里之外,日记里反而大多是想家时的胡乱涂写。父亲每个月都坚持给我写信,相应地,我也给他回。慢慢地,给父亲回信倒成为了我大学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的《睿智的父母之爱》,书的最后附上作者给儿子的40封家书。或许,不管国籍,不管时光如何变迁,父母们对孩子们的爱和殷殷希望大抵都是相同的。
从工作至今,从光棍到成家,从租房到安家,我搬了无数次家,父亲的家书一直陪伴在我左右。闲着百无聊赖的时候,我总喜欢翻出来看一看,触摸一下父亲对我的谆谆教诲。
04
工作以后,曾经在一家网站工作,其中一个同事,自己维护了一个网站,开辟了很多版块。有幸被他推荐为一个版块的版主,业余时间里,编辑、审核、发稿,没有一分钱,我们几个人玩得也不亦乐乎。可惜,没多久,站长追随女朋友去了澳大利亚,我也换了工作,那个网站也就关闭了。
壮童鞋出生以后,一度MSN、QQ空间很流行,我就在上面断断续续记录他的成长故事,大概坚持了好几年,只是突然有一天MSN宣告关闭,而QQ群也逐渐成为了工作群,也就不在上面记录个人的点点滴滴。
无意中注册了简书,每晚壮童鞋写作业,书虫爸爸去跑步,我在静悄悄的家里码字时候,居然找到了一种别样的心安。通过文字,通过回忆,整理了脑袋中思维模式,让我知道脑袋中有什么,缺什么,喜欢什么,什么敏感。
曾经看见一个心理学家说,文字也是一种疗愈。每一个貌似完美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伤害,经久岁月,疤痕逐渐在心理淤堵。通过文字的输出和释放,能够直面内心的自己,让淤堵畅通。
05
每次写过的文,壮童鞋都是第一个小读者。他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跟我讨论文中好玩好笑,他感兴趣的事情。或许,他是因为爱妈妈,所以,愿意了解我的过往一切。
前几天看见一个老师发的微信,题目叫《我们的未来》,其中,一条是说未来是平台+个人的模式。平台越来越多,个人可以展示的平台越来越多。人与人的不同,除了面相皮囊,最大的不同是内心吧。不管有多少个平台,我们的内心才是独一无二的。
偶尔,也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写写?
除了小时候养成每天记几笔的习惯,其实,我只是想通过文字,记录下自己经历过的时光,因为这些时光对我和我的亲人们是最宝贵的。曾经我跟一个同学说,我只是想留住时光的印记而已,学地质的同学说,连石头都会风化,何况我们走过的时光,没有东西是永恒的。或许,他讲得也是在理,而于我,在可见的岁月里,用文字承载我的时光是我喜欢的。
就让我的写写写写,承载我和连接我的亲朋好友的时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