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小说的时候,只关注其故事性,从不会深究这个故事有什么哲学意义、或者作者想表达什么。也当然不怎么关心小说的写作背景。这就是我冒然以浅薄的阅历,去看这本所谓“存在主义”小说的开始。
以这样的开始去看这样一本哲学性的小说,没有翻开书本之前,我是很不自信的。这导致买书十余天之后,某一天实在无聊,才开始抱着一种一不做二不休的心态,翻到第一页,毫不意外地看到了那句“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很多刊物介绍这本书都会引用这第一句话。而真正使我确信接着它读下去,并甘之如饴的,恰不是这平淡得甚至有些残忍的开端,而是作者描写默尔索杀了一个人是,竟然是“因为太阳”。这还不够,当那人死了后,默尔索对着那具毫无生气的肉体,连开了四枪。
这种行为已经无法用理性的逻辑去解释,而这偏偏使我如遇知己、感同身受。有很多理论上不合理的异常行为,如果用世俗的常理去看,总会得出歪曲的结论来。就像有人被偷了东西,虽不是我偷的,但当他盘问我的时候,我脑中就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这个时候表情不自然会怎样呢?结果是,所有人心底里都认定是我偷的了。
读时,我一方面觉得,默尔索是个在灵魂上与大自然有着极强烈连结的人,某种程度上,竟像是拈花不语的佛,另一方面可怜他、同情他,因为这表明,他的确是一种极端的局外之人,他对待葬礼、爱情、婚姻...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并且拒绝撒谎。这实在独立于我们社会规则之外,然而,这是这种态度,使他对于一切,都是“确信的”,他对于干过的事、没干过的事、对于生命、对于死亡,都是确信的。
这种确信是我很难体会到的确信,相反,看完书后,我常在独自思考时,会突然感受到周遭世界的陌生,和随之而来的惶惑。这种惶惑促使着我找寻答案,就像苏菲第一次发现了陌生的来信。也许在某一天,我会决心去学哲学也未可知。
最后,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部需要哲学知识储备才能读的小说,或许懂哲学的话更好理解这本书,但这并不代表它高深莫测。许多小说都是这样,它就在那里,等着你去打开,像是一道门,只需在里面转悠一圈,就能比之前的你多一份思考。
而《局外人》,则是实在不必因为其高大,而驻足的门,门内的光景,就算你稍有些漫不经心,也会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在某一天如同突如其来的天启一般让人如饥似渴地忍不住去深思、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