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这个时节是下江南的好时节,然而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却是Sarah这次来京带给我的这个礼物。我拿在手上,360°仔细的观赏,包装盒上画的似乎是《桃花扇》,《牡丹亭》之类的工笔画,也可能我猜的都不对,背景的亭台楼阁上面还有字,侧面有题诗,只是字太小实在看不清,在画面之上,似乎隐隐约约有一层珍珠光泽的闪粉,一种大概是前世失散的美,仔细斟酌,还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美。生产厂商所在地是扬州,哦!只有扬州才适宜于它的美,只有扬州才是它最佳的出处。我想无论如何是舍不得拆开它的,于是将它有缝隙的地方用胶带包好,装进一个透明的袋子,放在我一个专门放“宝贝”的盒子里才算安心。
之前的几次去江南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烟花三月”虽是最美,大概那时真的没有时间。说到江南,我们普通人想到的也许就是小桥,流水,人家。或是读书时背过的古诗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或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余秋雨大师笔下的江南是这样的:“一说到江南小镇,闭眼就能想见:一条晶亮的河道穿镇而过,几座灰白的石桥弓着背脊,黑瓦的民居挤在河边,民居的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一级级伸向水面,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生起一缕缕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上有一排又宽又低的石栏,几位老人正满脸宁静的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船只……”仿佛一副流动的画面通过镜头展现在我们眼前。江南,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我想是因为它依然保持旧时的风貌,悠静的河道,石桥,码头,乌篷船以及写在人们脸上的安宁。余秋雨先生描述的如今的江南景致,与王安忆在《长恨歌》里面描写乌桥的场景恐怕并无多少异同,亦无时光变迁的痕迹。所以,江南的美,恐怕一半在水景,一半在古昔。
江南古镇当中,周庄,甪直,同里,南浔,乌镇,西塘,诸暨,都具有古镇的特点,然而也各不相同。周庄一如陈逸飞先生的油画,大气雍容而不失细腻,因其历史上是富庶的贸易码头;同里,诸暨,南浔则较为精致,粉墙黛瓦,水墨江南;乌镇,西塘则静谧古朴;而绍兴,桐庐,千岛湖已成为一直以来的心念之地,如今与想与之一起去的人寻找一个完全契合的时间成了一件难事。
最近几年,江浙一带的14座古镇以“江南水乡古镇”的名义申请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申遗的意义,我想是给了古镇应有的保护。一旦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古镇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不能随意修改和破坏,有需修缮的部分,应使用原材料,原工艺,若无法使用,需用新材料,新工艺替换的,应当进行标记,与原有部分有所区别。除了保护物质空间,还须保护古镇的生活方式,在同里,为了方便游客,政府已将地铁修到了古镇门口,然而同里依然保持水路交通,尽力将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延续下去。
说道江南有代表性的事物,不胜枚举。乌篷船(乌篷船之‘乌’是因其上面涂了黑色煤烟粉和桐油的混合物而呈现的),油纸伞,团扇,文房四宝,紫砂壶;艺术形式如文人字画,昆曲,苏州评弹,苏绣等;我们共同感兴趣的当属美食了,美食当属大闸蟹,和精巧的淮扬菜,黄酒,花雕酒,龙井茶,刀鱼鲥鱼等河鲜以及莲藕莼菜等水生植物,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里都有记载。在这样的精致,风雅之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自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古江南出美女,“江南女子,五官标致,骨相周正,气质端庄,温婉可人;家境多殷实,个性多内敛,思想更西化”林徽因,陆小曼,施绛年……由此也自古江南出才子:梁思成,徐志摩,戴望舒……
江南,封底是人文,封面是地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因其有山有水,典雅灵秀。西湖十景自不必说,龙井山上可谓是雾气氤氲,如同仙境。清明时节是龙井采茶的季节,龙井虽有春夏秋三收,但以“明前龙井”为极品,“雨前龙井”为上品,当然“谷雨龙井”品质也绝非中下。我们老百姓俗话说“茶能明目,茶能养心”,茶道中讲“三杯过后,心境澄明”。因物以稀为贵而使我印象深刻的是西湖莼菜,只在杭州遇到过一次,此物如春芽?如波光?如碧玉?我的言辞不足以形容。看过《舌尖》中它的采集方法,则更为惊叹,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而有幸品尝到则更是至今难忘。而孤山之美,在于它的不喧嚣,因西泠印社,又增添了几分文雅,隐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初次游览苏州时,相信大家都会听到说苏州,是“东方的威尼斯”,不禁会想,水榭花台,雕梁画栋,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有何相关呢?苏州园林讲究布局精巧,雅致,山水结合,在我看来,苏州的性格是含蓄内敛。退思园,拙政园,留园,无论从名字还是园内景致,无不体现这一特点。苏州话吴侬软语,昆曲细腻婉约,而苏绣更加叹为观止,美妙绝伦。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经过了往昔的盛世与繁华,时过境迁,如今已变得安逸与无争。瘦西湖,何园,依然留存有康乾盛世的痕迹,扬州人的生活依然富足与闲适,似乎“人人崇风雅,书法兼古琴”。
之于我,“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恐怕这辈子去多少次都不算多,还因尚未在最好的时间,和最好的人,去看过“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2018.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