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华是上海的一名基层检察官,这位中国田联统计口径中的“大众跑者”在2016年上马(上海马拉松)跑出313的PB(Personal Best),解锁2017上马直通车。
工作和家庭、全年3分之1时间空气污染、见缝插针的训练,月均跑量不到180K、没有专业训练、朋友圈原创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跑步截图、只在有优惠卷时才买鞋……他既和我们一样,再普通不过的跑者;又优秀于我们,不断突破自己。
他是如何做到的?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身为资深跑渣的我找到了他,希望能找到成为大神的办法。
林:林浩涛
何:何晓华
一、认真对待属于你的每场比赛:2016年上海马拉松
林:恭喜每逢上马必PB!和大家聊聊你这次上马吧。
何:说实话,这次比赛我确实有些期望,所以赛前一周居然第一次感到有些紧张。不过真到了最后一晚反倒很平静。除了按部就班做好绑芯片、别号码簿等例行公事外,最主要的还是在脑子里最后一次模拟明天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刚出发时跑不开、7或8次补给、可能出现的上厕所以及30公里后可能出现的掉速等等,全部作为变量纳入考量范围,最终确定明天比赛的实际配速目标,并在手臂上写好每2公里、每5公里的Check Time。事后证明,比赛当天因为手表飘星导致前半段配速计算完全不对,我事先写在手臂上的这张配速表对确定配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林:比赛中表现如何?
何:实际比赛时按照赛前计划,起跑慢,配速略低于目标配速;10到30公里适当加速,配速略高于目标配速;30公里至40公里,掉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后2公里,根据情况适当加速至终点。俗话说,马拉松就是跑最后10公里,所以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30公里后究竟会掉速多少,会掉多久。这几年我都尝试在前半程采取有意控制的保守战术,实践证明30公里后每公里的掉速一般不会超过10秒,掉速区间一般也只有4到5公里。损失的这40到50秒的时间完全可以在最后2公里弥补回来。今年也的确再次做到。
林:赛后有什么感想?
何:最后100米冲入上海8万人体育场,真的激动不已。早些年觉得315的目标遥不可及,现在居然成真,本身就有超现实的感觉。马拉松这项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它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次的比赛就连3位315兔子中都有一人在30公里后因伤退出。作为业余跑者,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工作、生活允许的前提下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对营养、休息、伤病等等都应该抱有充分的认识,最重要的一点是:对马拉松既要有强大的信心,也要有足够的敬畏。虽然网上有许多大神只跑1年、2年就可以大幅提升全马成绩进310,甚至SUB3(破300),但我始终自认为自己的跑步资质很普通,每月平均180公里的训练量也不及大神的零头,每年能稳定提高10到15分钟我已经非常满意了。
注:何晓华今年全马的目标是315,每公里理论配速是437,每10公里理论耗时46分10秒。实际完成情况如下:
二、普通跑者的“铁人三项”:生活、工作、训练
林:你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平时有多少时间训练?
何:上海某基层检察院青年检察官一枚。很多人认为机关工作比较清闲,其实这是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我算是平均水平:只要上班抓紧,朝九晚五基本能够保证,需要加班的场合并不多;午休时间也足够长。对业余跑者来说,能有一份上下班时间相对规律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我感到非常幸运。
林:午休时间有多长?
何:2个小时。
林:那你下班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结婚没?
何:结婚了,爱好广泛,跑量上不来的重要原因……除了跑步,还有旅游、学日语、看中超、写随笔等等。
林:经常在外边跑步,你老婆没有意见吗?
何:老婆为家庭作了很大贡献。孩子才刚1岁,带小孩方面老婆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偶尔因为天气因素,长距离训练不得不安排在某个特定的日子,特别是重大比赛前的长距离训练,甚至不得不推掉一些亲戚聚餐或原本商量好的家庭活动,老婆也能充分理解。没有家人的支持,跑者是跑不久跑不远的。
林:家庭生活和财务跟跑步有冲突吗?
何:肯定有。跑步在财务上的花费倒也还好,完全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本来我也爱好旅游,多加一个跑步也就多花一个报名费而已。其他诸如装备等的费用一年也花不了几千。还有就是我没有请教练或去健身房,所以这块也没有开支。时间和精力必然会花费很多,不过这也就是一个选择问题,除非有更重要的事,比如和老婆庆祝生日,否则我会优先考虑安排跑步训练。想要出成绩的话,一定要安排有规律的训练。身体是一天天变强的,成绩也是一点点提高的,急不得也缓不得。
林:那你是如何利用时间训练的呢?
何:除偶尔工作任务特别繁重,工作日一般不用加班,除少数密友偶尔相聚外,也基本不喜聚餐、唱K等活动。每周4次跑步+1到2次交叉训练。跑步训练周中2到3次,一般短距离的放松跑+力量训练会放在午休时进行,大致45分钟到60分钟之间完成。中距离或高强度的节奏跑、间歇跑会放在下班后、晚饭前进行。周末跑步1到2次,一般安排长距离跑或补课。
林:什么叫补课?
何:我把训练分成关键训练和一般训练。关键训练是为了某场比赛或某个目标而特意进行的高强度训练,一般训练则是为了维持心肺功能或维持跑步状态而进行的中低强度跑。关键训练次数本来就不多,一周也就1、2次,一个月也就5、6次,一旦错过了,我一般会安排补课;一般训练错过了就错过了,不会安排补课。
三、每一步,都算数:跑步历程
林:什么时候开始跑步的?
何:第一次和上马结缘是98年,我还在读初二的时候。那时候的“上马”还叫“东丽杯”,远没有今天这么“热”,4.5公里健身跑的名额基本靠摊派。我就读的光明中学每年都会被摊派到名额,我是班里仅有的几个能跑完4.5公里的人之一。
大学之后就把跑步这个习惯丢在脑后。直到参加工作需要准备“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看书,一整天呆在家里看书把我给憋坏了,最后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出门去公园跑上半个小时,出身汗发泄一下。
我到了家附近的和平公园撒开腿就跑,没想到原本的雄心壮志在1圈后(大概1.5公里)就灰飞湮灭。看着从我身边轻松超过的一老头儿,再看看才23岁体能就已经如此糟糕的自己,实在是觉得丢脸。这个老头儿当时已经60多岁,每天都会来公园跑上6圈(就是9公里),风雨无阻。论体力,年轻人还能输给老年人不成?从第二天开始,除了确保每天不低于10小时温书以外,额外抽出半小时去公园跑步也成了我每天都要完成的功课。逐渐能跑的时间越来越长,身体的疲惫感也越来越少。更神奇的是白天的复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接下来的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了“东丽杯”即将开始报名的消息勾起了曾经天方夜谭的马拉松梦,于是报了半程马拉松。9月底考完司法考试,我从网上简单查了半程马拉松的训练方法就开始了每周三次去公园跑步的“训练”。2008年我不仅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半程马拉松,还以430分的高分通过了司法考试。法律梦和跑步梦真的一起实现了。
林:08年至今都跑过哪些比赛呢?
何:总共跑了17个马拉松。
林:你跑的比赛不多呢。
何:真正重要的比赛,我每年只安排2到3场。无论是训练的强度还是数量,和许多真正的业余大神之间还是完全不能比。我每周用在跑步上的时间只有平均5、6个小时,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已经相当令人满意了。我不贪心,每年提高10到15分钟足矣。我也是比较幸运的,毕竟不是每个跑者都能做到每年都有所提高。没有重大的伤病,比赛中也没有意外发生,这些也是提高成绩重要的保障。
林:8年来身边的跑友人来人往,有无人放弃跑步呢?
何:当然有啦,有完成了上马的半马赛之后就很久没有再做系统训练的;也有因为踢足球受了伤,歇了好久,伤养着养着,人也就歇下来了……..坚持、放弃、放下、放下又捡起……这些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业余跑者众生相。
四、坚持是美德,放弃是智慧:主动避免伤病是成熟跑者的标准
林:跑步八年来有无因为跑步受过比较严重的伤?如何处理。
何:我将受伤分为三个等级然后有不同的应对:
重伤:症状持续4周以上,且已严重影响到训练质量;
轻伤:症状持续1到4周,且已影响到训练质量;
轻微伤:症状持续1周以下,轻微影响训练质量。
历史上主要受过3次轻伤,首先是跑休,并且进行针对性的冷敷和拉伸,直到症状消失。比如上马前最后1个月大训练量(月200公里)时感觉右脚跟腱有轻微疼痛,我的应对是减少跑量更改为骑行训练,每日3次以上冰敷;恢复后半阶段小腿力量练习。
伤病集中发生在最近2年,恰恰是我进入330前后配速不断提高时期。提醒各位跑友注意成绩瓶颈期和腿部力量薄弱时最容易受伤。
林:你是名稳健的跑者,平时如何做到主动规避伤病?
何:“伤病的预防永远胜于治疗”这个道理虽然人人都懂,但在没遭遇伤病之前,又有几个人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呢?而我的经验是永远不要忽视力量训练,循序渐进不冒进,善待我们的身体。
林:现实中坚强的跑者总容易受到关注。你是如何对待在伤病情况下坚持训练或者比赛这种现象的?
何:如果确实是一年一次甚至是一生一次的重要比赛,带伤坚持也不为过,毕竟轻易放弃只会徒留遗憾。但凡事有度,如果确实严重到足以影响健康甚至生命,放弃比赛同样是充满勇气之举。如果是普通比赛,果断放弃。比赛有好多,明年也可以再来,非要带伤上阵怎么想都意义不大。带伤训练同样要分情况。如果伤情不重,完全可以减少跑量,然后边训练边治疗边恢复。但这种情况下治疗和恢复要放在第一位,训练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维持基本状态不过多下滑。但如果伤情严重,已经足以影响训练质量,则必须跑休+积极治疗+寻找原因。不放弃眼前的1次训练,可能将来要付出10次训练的代价。
五、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训练是跑者的修行
林:专业的训练知识都从哪些地方获取的?参加跑步培训班吗?
何:《跑者世界》每期、每篇文章都看,还有跑步方面的书籍,不过我不会照本宣科,比如最常规的马拉松应该每周跑60到80公里,我就根本做不到,而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中自己身体的感受相结合,摸索属于我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没有参加培训班,我是一个喜欢自己独自训练的跑者,自己制定训练计划,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做跑步记录。
林:能系统分享下你的训练计划吗?
何:以上马为例,我的训练计划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冬训期,当年11月初至次年2月底,冬训期长达4个月,是四个阶段中最长的一个阶段。刚经历完上个赛季的系列赛,从一年中最疲劳的训练和比赛中抽出身来,必要的休息必不可少。老是让身体负债的话总有一天会加倍奉还,所以必要的休息是身体修复的关键。冬训期的早期目标就是休息+养伤(如果有伤病的话)。
上海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有近一半的天气会遭遇雾霾。因此冬训期的跑步训练必须见缝插针、随机应变。不能跑的日子就呆在开着空净的室内做力量+骑行训练。冬天能跑的日子一般都是大风降温天气,但冷的好处是可以训练一些其他季节难以训练的高强度跑。我习惯在冬天训练速度。比如12分钟跑、5公里跑、10公里跑。冬训期的速度训练也为新一年全年配速的提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春季赛季,每年3月初至6月15日。
春季雾霾天变少温度适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训练季节。因为这几年的上马为了躲雾霾挪到了10月底11月初,秋季训练周期变得很短,夏天又从来都不是跑步训练的好时节,所以春训反倒是最能系统练好的3个月。
春季我习惯以赛代练,安排一场全马、一到两场半马。安排全马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记住长距离跑的感觉,毕竟整个冬季的训练重点是速度,耐力方面可能有一点落下,而真正重要的比赛却是半马。我认为对35岁以下的跑者而言,全马成绩的提升一定是来自于半马成绩的提升,而半马成绩的提升又来自于10公里成绩的提升,10公里成绩的提升则来自于5公里成绩的提升。想要下半年全马跑出PB,首先上半年的半马就必须跑出PB,有条经验公式:半马成绩=全马成绩/2.1至2.2。
第三阶段:夏训期,每年6月16日至8月底。
苦夏是所有路跑者的炼狱。夏季不仅消耗极大,且极易打击训练的斗志,而夏季又是通往秋季比赛季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夏训的质量往往决定了秋季比赛的成败。所以夏训一定不能放松。不要担心配速过慢,只要维持必要的训练量,到了秋天温度一下来配速很快就可以飞速提升。
第四阶段:秋季赛季,每年9月初至10月底。
一般8月份会比较炎热,而上马前的10月底又必须要减量,因此这段时间的训练就显得异常重要。关键比赛前最后两个月备战要做到五点:增加LSD;充分利用“十一”长假;配速每周提高一点,直至越来越接近比赛目标配速;充分的休息和调整;仔细规划最后两周的训练。
林:另外你刚才说的跑步记录在这过程中如何体现呢?
何:每次训练都会做记录。记录是衡量训练量是否不足或过量的依据。只靠身体的感受自然也能做出判断,但有的时候疲劳和懒惰依然傻傻分不清,所以我坚持认为只有客观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林:你自己有无过厌跑的时候吗?
何:当然有啦。 村上春树不是说他曾经采访过一名奥运选手,问他会不会有哪天早晨不想出门跑步,只想赖在家里睡懒觉,那名奥运选手吃惊地对村上说,当然有啦,那还用问?想睡懒觉是常态,想早起出门跑步才是偶尔的想法吧。村上总结说,到这里为止,奥运选手和我们普通人并没有任何区别,区别只在于:奥运选手“每一次”思想斗争后都出门了,而我们不是。 当时看了这一段,觉得好真实,也好感慨。
一个人训练,不想跑的理由实在太多了:刮风下雨、寒冬酷暑、工作疲劳、身体不适,或者,没有理由的,就是不想跑。而激励我克服这些困难去坚持训练的,只有一个:就是我给自己树立起的目标。我一直都觉得,完全没有目标去瞎跑,虽然偶尔也很随性,很有趣,但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无聊,因为能达到RUNNER’S HIGH的时刻终究是少数,大部分时候跑步是辛苦而枯燥的。但有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就完全不一样了,每一次训练都会精心设计:今天是要节奏跑还是放松跑?跑长的还是短的?配速要达到多少?这周的训练是要比上周更进一步,还是维持原状?因为是精心设计的,就会去精心实施,最后去精心总结,这样每次出门都有了期待,也都会有收获,厌跑情绪也多少能克服一些。我一直对自己说,我跑的次数本来就少,一年下来也不到200次,所以每一次都要珍惜,这样才能有所提高。
林:会因为训练的辛苦而厌跑吗?
何:每次出门去做间歇跑这些高强度训练前我都有点“小紧张”,这种紧张和比赛那种紧张不一样,是对新挑战的兴奋和期待,而且这么大的难关是我自己设定的真是有点变态自虐。比如YASSO800训练最难的是第6第7组,会因为身体极点的痛苦而想放弃:这么辛苦干嘛呢已经够了,剩下的换成放松跑算了。但身体里另外一个声音会站出来反驳:今天我干嘛来了,不就是为了把间歇跑完吗?然后就咬着牙把最后两组坚持过去。等真的跑完了又会庆幸还好今天来了!之前跑不下来的间歇今天跑下来了,知道自己是在对的方向做对的事。然后过一两个礼拜又有高强度训练时又重复这样的情绪,可能大神们有足够的自律和意志,觉得这很可笑哈哈,但反正我每次都有这样的心态。
六、实用主义:经济的跑步消费观
林:今年上马你都穿啥行头参赛,大概多少钱?
何:上身是前年的上马参赛衫,下身短裤是淘宝上1年前购买的杂牌跑步短裤60块,跑鞋是ASICS
GT-1000-4,大概500多块,袜子是Nike速干跑步袜99块,腰包是迪卡侬跑步腰包39块,还有能量胶、盐丸1粒和餐巾纸。
林:装备党觉得没必要继续聊下去了,你的跑鞋应该不少吧?
何:家里有ASICS GT-1000、ASICS Nimbus、Nike Pegasus、ASICS Gel GT-2000 NY、ASICS DS TRAINER;单位放了双打折时买的ASICS KAYONO 22。
林:其他装备呢?
何:冬天的是迪卡侬的厚款长袖跑步服、厚款跑步长裤,保暖帽和手套是无名杂牌,深秋和初春的薄款长袖跑步服和薄款压缩裤是ASICS和SKINS的,不过这些装备可以长期使用,所以算是一次性投资。手表是佳明的FORERUNNER 220,用了3年多基本功能够用,上次表带断了自己买条新的接上了,暂时没有升级打算。
林:能否总结下你的消费观?
何:不刻意追求高端黑科技。舒适性第一位,其次会考虑实用性和专业性。至于装备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是锦上添花,身体素质本身决定了跑步成绩的99%,装备是最后的那1%。如果我对成绩的要求已经到了分秒必争,那1%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如果没到这个程度,那还是多花时间去搞好那99%,毕竟每周用在跑步上的总时间有限,研究装备花太多时间的话,训练时间就会变少。
七、跑者品味:私人喜好
林:你觉得上马对于上海路跑圈的意义是什么?
何:不管是上海业余跑坛“四大金刚”(周大师、李鹏、陈龙、马修,四位的PB都在235以内),还是我和我朋友这样的普通跑者,上马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比赛日。每年8月份开始,可以明显感受到上海各地的跑步训练氛围变得非常浓厚,公园、大学校园、运动场内到处都是认真为马拉松备战的跑者。上马还促进了上海跑者产业的发展。
林:那你认为一场好的赛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何:软硬件上,要满足不同跑者的需求:既要给严肃跑者跑PB提供一流的后勤保障,又要给欢乐跑者找乐子提供丰富的选择。天气上,自然不能太冷太热,也不能是空气污染季或雨季,要选择一年中最适宜比赛的季节。总之不能因为天气原因给跑者添堵。赛道安排上,要突出当地特色,最好能兼顾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尽量少选择荒僻的路段,因为没有观众和应援的比赛真的很无趣;如果人数众多就要足够宽,或者多次发枪。奖牌、奖状、比赛纪念服等装备,要精心设计,最好还有些其他噱头,比如奖牌可以搞个收集活动,集齐几年的奖牌可以凑成完整的一套之类,会很好玩。
林:你认为好的比赛和差的比赛区别在哪?
何:每个城市的比赛自然都是不同的,城市赛道和非城市赛道自然也是不同的。但最大的不同还是两点:一是组委会在安排赛事的细节上是否专业、细致;二是当地的马拉松文化是否足够浓厚。跑的比赛不多,赛事组织的专业和细致这两点上,上马绝对是第一,很多细节做得比我跑过的日本那霸马拉松还好,但马拉松文化上,那霸马绝对是完胜。不过文化需要时间积累,相信国内的跑步文化也会越来越好。
林:随着国内越来越多差参不齐的马拉松赛事,跑马有点成为中产阶级的“广场舞”,有什么现象是你不喜欢的?
何:过于浮躁的跑马心态。没有准备就参加半马甚至全马的比赛或者把跑步仅仅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每个跑者多少都希望与别人一同分享跑步的快乐,但我始终认为跑步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是与自己身体及心灵的对话。既要热爱跑步,也要敬畏跑步,这些都是跑者的修行。
八、对长跑选手最好的称赞是什么?
林:八年前因为兴趣而开始长跑步时应该不会想到跑这么快,那么继续跑下去是勿忘初心,还是更快更强?
何:我从初马435到现在的313,成绩已经提高了1小时22分。和1、2年就做到这点的高手相比,我花的这6年反倒让自己有时间慢慢去体会身体逐步变强这一奇妙的过程。信心总是和成绩提高同步增长的。跑进330以后,我确实对自己的潜力更有信心了。所以,趁我还年轻,更快更强当然是我现阶段的目标。但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违背我跑步的初衷——健康、快乐、享受生活。所以为了提高成绩,我当然会足够努力地去训练、去拼搏,也必须承担一定的受伤风险,但绝对不会拼过头而有损健康,也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用于跑步(毕竟我只是把它作为业余爱好之一)。只要不违背这两项原则,我会一直跑下去。
林:你对BQ有什么想法?(注:BQ即Boston Qualify,是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之一波士顿马拉松的参赛资格门槛,根据2004年的BQ,18-34岁的男选手必须跑进3小时05分才有资格申请比赛。)
何:原来完全不敢想,现在不但敢想,而且正在为了这个目标积极做着训练。长跑对我人生价值观最大的改变是:不要轻易去否定任何可能性!我这个年龄组的真实BQ恐怕得在3小时02分左右,这意味着我需要把现在的马拉松配速再提高15秒以上,这的确非常困难,但现在的我却很享受这个挑战的过程。波马之所以被称为“朝圣之旅”,不仅是因为它拥有最悠久的历史,也因为它的这条资格线决定了它是世界业余跑者的“奥林匹克”。我测算过,要达到BQ就必须做到各个年龄组最快的1%左右。和全世界最好的业余跑者们一起站在霍普金镇等待出发,光是想到这一点,就让我感到热血沸腾。
林:何谓强者?何谓大神?
何:跑圈内,大神自然就是快咯。按照通说,男子全马破三,怎么也能算是一方大神了吧?真正的强大是偏执,是叛逆,是欲望,是为了每一毫米的改变,博出全力。强者的强也在于内心,每一次的顽强拼搏,每一秒的提高,每一次的改变,不仅是源自对跑步的热爱,更是源自对生命本身的热爱。
林:你之前提到过“严肃跑者”,你自己是怎么定义的呢?
何:有明确的训练和比赛目标;对每一个可能影响成绩的技术细节,都会反复琢磨;愿意花时间去学习甚至钻研有关科学训练、比赛的理论;对每一分甚至每一秒都会斤斤计较,因此会考虑比赛时的每一个细节;懂得张弛有度,不会每一次都拼尽全力,但在重要比赛时肯定会追求最大程度的发挥;有着长远的成绩规划,因此懂得循序渐进,不冒进也不会长时间原地踏步。
后记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命运有无穷的期盼,试图创造生命的意义。跑步是一个完整的体验,一个学会参与、磨砺坚韧、尊重生命、把握自己的过程。——王石。
这两年朋友圈里的大神越来越多:全马SUB3、IRONMAN SUB12、UTMB……依然很崇敬大神,毕竟跑步不骗人,你付出多少才能有幸收获多少。只是快思考逐渐转为慢思考,情绪逐渐理性,业余跑者与跑步的边界在哪里?伤痛、猝死、挥霍,太多的不克制。对于跑步,我在晓华身上看到一种始终如一的,近乎虔诚的谦卑。
如果只是因为多巴胺毒品般的刺激使你对跑步上瘾,你将无法忍受间歇训练时撕裂心肺的痛苦,也不法抵御美食的诱惑。
如果只是因为排名使你刻苦训练,比你快的,比你勤奋的人永远都在凌晨的5点钟起跑。
如果只是因为别人的关注使你不断超越,你只能活在朋友圈的点赞里。
我想起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
当所有人以世俗功利的标准来嘲弄堂吉诃德时,他反驳道:游侠骑士之所以让自己疯狂,既不是为了别人的嘉奖也不是为了别人的感谢。游侠骑士的愚蠢行为不需要辩护!
晓华因为没有丢掉对跑步最纯粹的热爱,所以他是富足的。他不想成为别人眼里的大神,至今仍更喜欢享受独跑时精神的自由感,他为自己戴上奖牌。当人有让堂吉诃德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他坚定的说:我知道我是谁。
对,晓华知道他是谁。他是严肃跑者。
人生的意义无从寻找,我们需要自己去赋予,然后亲手去建构。严肃跑者不是板着黑脸的严肃,是专注、体验和隐忍。所以我们身边的严肃跑者可能会让人望而生畏,相处之后却很平易近人,他们的严肃其实是对跑步的专注,沉浸于外界以为枯燥和痛苦的训练世界里,隐忍的意志力使娱乐跑者产生敬畏之心。
严肃是一种态度
对待跑步始终坚持初心,忍耐和坚持,周密计划,认真参赛。在消费上他们是实用主义者,在能力范围内恰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节俭当然也不攀比。
他们对待生活大概也是严肃的,他们努力地平衡着工作、生活、训练,work to live,live to run。
严肃是一种身份认同感
不是为跑而生却为跑而活,这种痴迷的体验那么私人和强烈,以至于让村上春树沉浸于跑者蓝调之中无法自拔。他们守护着内在动机并且始终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就像台湾跑步导师徐国峰老师说的:身体即是我们这群跑者所要创造的作品,每次训练完,我都会更喜欢我自己。
他们坚持不懈
坚持是美德,放弃是智慧。永远有自己的目标,对待自己有耐心,不得失于当下,奔跑在大时间周期的维度上,做时间的朋友。
他们刻苦训练
“只有那些不怕险阻,愿意走的更远的人,才能知道自己到底能走多远。”-T.S.Eliot(英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他们像职业选手一样自律,有如职业选手般的训练计划,风雨无阻,一丝不苟。
他们突破自我
每一次pb都是战胜昨日的自我,只为更强。和娱乐跑者相反的是,他们心里始终存在着目标,用意志去完成痛苦的高强度间歇训练,他们倾注意志力,愿意忍耐无趣与痛苦。
他们成熟理性
成熟而主动的预防伤病,最强不是一时间跑得最快的而是跑得最久,时间会给他们最好的成绩。用脑子去跑步不只用脚,持续学习,精进技术,积累经验,注重质量多于跑量。
写跑者报告以来一直关注跑步的事(比赛)和物(装备)的体验,因为偶然的机缘,我想尝试写下对人的体验,而且是再普通不过的跑者。
央视记者柴静说过采访是一种冒犯,和晓华深聊下来,我愈发认识到自已哪有什么资格和权利去评价他,从一开始的赛后聊天,到技术总结,到无保留的分享,我唯一敢做的,是通过文字和思考来告诉你,与这样优秀的同侪并肩前行是多么的有幸,长跑不像其他竞技运动,那么多故事和冲突,它更是枯燥甚至是痛苦的,大众跑者的剧情更多发生在每座跑过的桥,每一圈刷下来的操场,每段熟悉的公路。
我和晓华都想总结变强的经验,最后没想到看到了严肃跑者的轮廓。
希望自己能一步一脚印成为一名严肃跑者。
希望此刻奔跑在路上的每一名严肃跑者收获更多理解和耐心。
以下好友对本次采访亦有贡献,诚恳感谢,鞠躬:@虎哥、@雷宗扬、@跑渣风之翼、@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