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仪之争尘埃落定,大臣相继罢去、乞归、贬谪,御史王木(字子升,号晴溪)举荐杨一清、王阳明为首辅大臣,御史潘壮(字直卿)则推举杨一清、王阳明和萧鸣凤。明世宗都不予理睬。
杨一清辑成《同门科举题名录》,请王阳明作序,王阳明于十二月十五以《书同门科举题名录后》作复,文中将杨一清比作文中子,而政事之功、门徒之显,则在文中子之上,期待杨一清复出为相。
杨一清回信说,此书跋文已经很多,都是弟子们写的,自己请王阳明作序,阳明却谦逊地以跋相复。所奉文字,非大家不能有此手笔,故擅作主张,仍将王阳明的文章改了题目,作为序文。
年末,明世宗要求内阁选派陕西三边提督军务大臣一名,吏部推荐了杨一清、王阳明和彭泽。费宏从中作梗,最后明世宗决定由杨一清出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提督陕西三边军务。兵部于是派千户陈玺持公文通知杨一清。
杨一清给内阁回信称,得到任命,惊惧不已,自己当年因目疾、痰疾、足疾困扰,连上十数奏疏,才得以休致。如今已经七十二岁,全身都是病,实难胜任。
杨一清同时写信给王阳明,通报情况,并提醒说“此任未免属之公矣”。
费宏此举,既阻止了杨一清入阁,又阻止了王阳明入朝。
王阳明其实早就没有了功业名利之心,但费宏等人却一再排挤他,几乎与惠施对待庄子的态度一样,深怕被人来抢自己的腐鼠。
不过,即使没有费宏等人从中作梗,明世宗也不会启用王阳明。
明世宗独宗朱子,实施学禁,而王阳明依然聚众讲学,出版刊物,在锦衣卫无缝不入的当时,明世宗不可能不知道,但刚刚给王阳明高官厚爵,继位不久的明世宗不好马上翻脸。
明世宗被大礼议之争搞得焦头烂额,朝中却没有一个有崇高名望的人站出来支持他,最后只能棋走险招,依靠一些无名小卒来翻盘。王阳明内心与他立场一致,却始终保持沉默,不出来为他说一句话,况且反对他的人中,很多都是王阳明的弟子和拥趸者。在明世宗眼里,王阳明绝对不可能是自己的人。
王阳明门生遍布朝野,一旦王阳明主持朝政,会不会是第二个杨廷和,明世宗必然会作如此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