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翻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忽然有种恍然如梦的感觉,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仿佛都成了上个世纪的词语,曾经期望通过改革想要厘清的教育人事关系如今还是“剪不断、理还乱”。如果没有坚定而彻底的综合改革,教育“去行政化”只是看起来很美,现实中还是独步难行,教育的很多痼疾依然难以消除。
文/雒宏军
教师去留谁说了算?有人说, 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教师的去留,自然是校长说了算。如果校长说话不能算数,这样的校长负责制是被打了折扣的。还有人说,教师去留不能仅凭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如果那样的话,教师的去留可能就决定于校长的好恶,顺我者留,逆我者去,什么工作能力、工作业绩都会被抛在一边,长此以往,学校就成了校长家的自留地,教育就会变味。也有人说,教师去留,学生最有发言权,有一个学校就这样规定,班级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满意,教师就必须下岗,听起来够残酷的,但人家的理由也很充分,教师服务的对象就是学生,如果学生不满意,就说明你不能胜任工作。也有人反对这种简单的去留标准,认为学生毕竟不等于成人,判断力有限,教师的工作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的满意度,很可能教师的教学不是服务于教育目标,而是迎合学生,很可能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做一个“好好先生”。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确实在执行着不同的标准,孰优孰劣很难区分,只能说各有利弊。能不能由学生说了算,我觉得这并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学生的判断力我并不怀疑,他们的判断力有时甚至超过家长,老师对自己好不好,教学工作行不行,教育抓得紧不紧,只有每天和老师打交道的学生最清楚,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只是一个“第三者”,甚至学校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如学生感受深刻。那么,学生会不会对管得特别严的老师投反对票?可能有这样的学生,但影响不了大局,出于管理的需要,我们学校也经常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用一个“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学生的评价是公平的。如果我们怀疑调查结果,很有可能是我们和学生的判断标准有差异,学生对我们看到的好老师并不认可。 但是,能不能由学生选择老师,学生的判定算不算数,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还是校长,能不能由学生说了算,归根到底还是能不能由校长说了算的问题。
教师去留的最终决定权必须在校长的手里,正如我们不能怀疑学生的判断力一样,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不必怀疑校长的判断力。那么,校长在用人问题上会不会犯错误?很有可能,这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弥补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例如教师的考核和聘任要有明确的办法,根据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通过职代会广泛征求教师意见,最后表决通过形成学校的刚性制度,这种办法可以防止个人错误。如果校长一意孤行那该怎么办?这时我们考虑的就不是校长的能力问题,而是校长的去留问题。校长去留谁说了算,应该是老师说了算,现在试行的校长竞选制就是这种形式的尝试。一个校长是否合格,是否公正,管理水平是高是低,最清楚的是学校教师而不是上级领导。如果坚持现在的校长任命制,恐怕很难真正实行教师聘任制,不管是校长说了算还是学生说了算,最终可能都会因各种外在因素的干预而背离初衷,所有的制度都会成为一纸空文。
结论就是,教师的去留校长说了算,但这只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部分,除此以外,还有校长的选拔任用问题,岗位责任问题。教师聘任制、校长竞选制、岗位责任制三位一体,是一个需要统筹兼顾、整体解决的问题,离开其它问题单独寻求某个问题的突破都是不现实的,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需要补充的是,不管是教师聘任制,还是校长竞选制都需要有严格的程序,即使落聘,也要给予一定的缓冲期,可以培训后再次竞聘,并以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由于教育工作的复杂性,那种动辄以下岗相要挟,使教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做法并不可取,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与改革的目的相背离。
发表于2004年3月31日《教师报》,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