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钢 | 闲读苏东坡(图·马骏)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梦的开始

      公元1056年春,四川眉州眉山镇玻璃江码头,一艘轻船缓缓起航。它的目的地,是远在1000公里外的东京汴梁城。

      船舱内坐三人,羽扇纶巾,高谈阔论。他们放大的瞳孔里,透视出对功名仕途的渴望与希冀。

      走剑阁,越秦岭,他们骑着马跨进了汴梁城,下榻在了僧庙,乡下人总算进了城。

      他们逛华美的街市,下有名的馆子,参加社交活动,以羡慕的目光注视着南来北往的大官在街上乘马而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浪归浪,正事不可忘。一转眼殿试的日子到了。

      当时的科考,首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三是在皇帝监考下考诗赋,最后考策论。为显现考试的公平性。宋朝发展出了弥封、誊录等技术操作方法,即考生的试卷交到考试官之前,先由书记重抄一遍,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档册备查,使得主考官有心照顾也难以操作。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一篇策论,获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一万个手工赞。欧阳修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想:“避避嫌,给他个探花吧。”

      榜单敲定,欧阳修迫不及待地找来试卷,一个生涩的名字跃然纸上:眉山苏轼。即四川眉山乘船来的白面书生,同行的还有他的父亲苏洵、胞弟苏辙。

      事实证明,这张贴在东华门外的科考榜单,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这三百八十八人的榜单,除了有苏氏兄弟,还有曾巩、曾布、章惇、张载、程颢、王韶……这其中有2个大文豪,3个宰相,3个文学家及多名高官。

      由科举而来的门生关系由来已久。这一天,苏轼早早地等在了欧阳修的门前,怀里揣着他的旧文,惴惴不安地等着老师的召见。

      这一见面不要紧,着实让欧阳修激动了一下,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欧阳修还对他的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经欧阳修朋友圈一转发,这下苏轼红得发紫了。南宋叶梦得评价柳永“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苏轼的铁丝粉可不是柳永所能超越的。

      苏轼的老板宋仁宗,是绍剧“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原型,他求才若渴,知人善任,是个实干家。《宋史》对其的评价是“《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历朝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初出茅庐的苏轼向宋仁宗呈上了二十五篇策论文章,评论时政,改革弊端,充满了“按照这么干,国家肯定行”的自信。

      后人已无法考证宋仁宗看到文章时,他作为一位圣明君主是怎么样的反应。据来自皇后的内幕消息,皇帝曾说“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

      自此北宋的御阶前就站进了一个牛逼的存在。“梦”开始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都是党争惹得祸”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有朝堂处就有斗争。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老奶奶孝庄对孙子康熙说:“党争自古就有,可怕也可用。庸君最怕党争,可圣君不怕。不但不怕,反能利用”。

      康熙大帝再往前的四个朝代,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这次维新号称是有宋以来最壮怀激烈的一场变革。大文豪王安石导演了这场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东坡的宦海生活,就这么不凑巧地赶上了王安石的变革时代。

      故事的开端得围绕国家的治理体系展开。

      北宋实行“二府三司”的官制,即枢密院、政事堂和度支、户部、盐铁三司。三司负责管理国家财政,其中的度支司统筹财政收支及粮食漕运。   

      公元1058年,王安石在做了十六年地方官后,幸运地成为了大宋国的度支司判官,职位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钱粮漕运尽在掌握,是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

      王安石风尘仆仆地从常州出发,进京向他的老板宋仁宗述职述廉。

      针对国家积弱积贫的困局,王安石大胆地进行了工作设想和谋划,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叫《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该书几乎全盘否定了北宋建国以来的法度,一针见血地提出了朝政的弊端和症结,列举了需要变革破局的重点。

      宋仁宗人送外号“守成君主”。他最大的美德是守住人君的本分,遵循既定的制度。 

      看了万言书后,宋仁宗惊出一身冷汗。这不是让我把祖宗之法都破了吗?这叫官家如何敢呢。于是作了个“意见极好,适时推进”的批示。

      王安石热脸贴冷屁股,满满地吃了个套路。

      事情还没有结束。公元1061年,苏东坡参加制举考试,相当于现在的公开竞聘顶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特殊人才的考试。考官是知制诏王安石。

      制举考试设五等,苏东坡实得第三等第一(第一、第二等虚设,从未授人)。统计两宋二十二次制举考试,中榜者唯四十一人而已。欧阳修惊其为“百年第一”。宰相韩琦赞“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苏东坡在参加殿试时写过《盲者不识日》的寓言,讽刺当时学者盲从王安石的《三经新论》。还在制举考试的五十篇制策中,就朝政看法和改革方略,提出了与王安石三年前的万言书截然相反的意见。苏东坡以声望和才华为弹核,又扔了一颗炸弹。小苏打了老王的脸,从此结下梁子。

      苏东坡还有一个坑儿子的爹。王安石的母亲故去,朝中大臣纷纷送去奠仪,唯独苏洵不往,还写了《辩奸论》讽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这下梁子越结越深。

图片发自简书App

      政治迫害手段形式多样,其中尤以摧残人的精神意志是最直接、最残忍和最可怕的。自从苏东坡不站王安石利益集团的队,仿佛就被断了出路,开始遭受带血的、赤裸裸的、不留骨头渣的蹂躏。苏东坡风华的人生,一下子变成了死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老板宋仁宗驾崩,小老板宋神宗即位。宋神宗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王安石。他写信说,朕初登大位,需要爱卿,你还是来我身边干吧。

      幸福来得太突然。公元1070年,王安石拜相,由副国级晋升正国级,“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高潮”。

      一场全国性的运动正在由远及近、由慢变快、由上到下的开展。它们声嘶力竭的喊出,要与造成国家贫穷的做法、不合时宜的规矩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作斗争。

      斗争的第一炮瞄向了北宋王朝的财政金融体系,炮弹如雨点般地打向了造成国贫民穷的土地兼并势力,地主乡绅的高利贷,大商户对市场的垄断与操纵,日渐增加的农民徭赋。王安石一连修改了几十部法律法规,建立起了以青苗法和市场法为核心的新金融制度。

      新格局以国家扮演银行的角色,贷款给农民扩大再生产。在社会发展九百多年后,一个叫“普惠金融”的现代词生动地诠释了这两部法律的超前性。

      改革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王安石集团遭受了来自旧社会阶层和传统势力的强大阻挠,他们不准任何人动了已到手的奶酪,不足一年新旧势力形同水火。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呐喊:“没想到竟这样得不到你们的理解。打横炮、使邪力,必欲取朕代之而后安、而后快。”

      这股强大的阻挠势力的小分队,就有苏东坡团队,包括他的父兄、同僚和亲朋好友。王安石恼羞成怒,指使手下的马仔(御史谢景)向老板陈说苏东坡的过失。

      苏东坡“惹不起,躲得起”,愤而出京,赴任杭州通判,一干就是三年。

      小学课本“司马光砸缸”的那个主角也是强有力的反对派。他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要求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逐一反驳,坚决回绝。

      杭州干满三年的苏东坡,下一站去了湖州担任一把手。官员到岗,要给老板写感谢信,主题是感谢组织培养和领导信任,可苏东坡不合时宜地把官样文章变了味。原话是:“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反对派以此为突破口,罗织了“妄自尊大”“包藏祸心”“讽刺政府”“抨击朝政”等罪名强加给苏东坡。他们还从苏东坡大量的文章中找不合时宜,这下真的“不合时宜”了。朝野上下都喊打倒苏东坡。

      围绕苏东坡诗歌的异议,朝堂也是争论不休。此案连累官员数十人,史称“乌诗台案”。 

      苏东坡身陷囹圄,旁人告诉他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你的丈夫因为写诗而获了罪。她在惊悸之下,把丈夫的诗稿全部焚毁。没被皇帝杀了,提前被老婆给气死了。

      在生死予夺之际,王安石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意思是不能让读书人因言论而获罪。“以公(王安石)一言而决”,苏东坡捡回一条命,拿了个“黄州团练副使”的告身文书,心灰意冷地离开了汴梁城。 

      变法前后仅四年,以王安石罢相宣告失败。王安石也是身心俱疲、心灰意冷。

      十年后的北宋又换了个老板(宋哲宗即位),反对派司马光任宰相。苏东坡的春天来了。

      旧党卷土重来,对变法予以全盘否定,对拥护派赶尽杀绝。苏东坡对反对派毫无底线的做法也是嗤之以鼻,更不与那些道德低下之类同流合污。最后又被司马光赶出了京城,春天变成了冬天。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面对万历皇帝开展对张居正的彻底大清算,监察御史邹元标果断地站在了朝堂的前面,说道:“当年反对张居正夺情是出于公心,今日替张居正说几句公道话也是出于公心。”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苏的女人”

      翻开古代的诗词歌赋,在那些一咏成名的作者背后寻觅,或多或少能找出一点“花边新闻”。这些新闻,不乏轰动一时的“头条”。

      那些富有才华的男性,经诗与酒的媒介,与女性碰撞出了火花。他们的举动就像行为艺术一样,或放纵不羁、花天酒地,或风流雅事、红颜知己。

      东晋的谢安归隐东山时,整日游山玩水,每次出游必携歌妓。明代画家仰慕他的风度,创作了《东山携妓图》。曰:“西履东山踏软尘,中原事业在经纶。歌姬逐伴相欢笑,犹胜桓温壁后人。”

      他的“官后代”谢灵运带领由乡绅、官员、歌妓和农民组成的队伍,穿着中国第一双登山鞋“谢公屐”,浩浩荡荡地从上虞出发,开辟了上虞与临海之间的古驿道,被后人尊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

      在谢安故去三百年的某天,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名叫李白的诗人,带着美丽的妓女,来到东山谢安的墓地,“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他跪倒在谢安的墓前,向大哥竖起了大拇指,说道“做人还得向大哥学习”。后来又创作了《忆东山二首》,其一曰:“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后来在一个叫北宋的国度,一个叫苏东坡的年轻人出来讲故事了。

      故事的开端是他和结发妻王弗演的。

      王弗与苏东坡是同乡,两家相距不过十五公里。1054年,即苏东坡赶考的前两年,19岁的苏东坡与16岁的王弗领了“结婚证”,成为了合法夫妻。

      苏妻出身进士之家,性格“敏而谨,慧而谦”,内敛贤淑,知书达理。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用现代语夸赞,这是一对“模范夫妻”。

      苏东坡首次外放为官,正值年富力强,才华横溢,可心浮气躁,缺乏娴熟、老练、圆滑的处事经验。如电影《达摩祖师》中禅宗六祖说的“我总也找不到那颗不安的心”。

      面对繁杂众多的政务,他过于坦白直爽、急躁火暴。苏妻在枕边吹风:“夫君,你年纪尚轻,以后的路还长,做人得有点城府。”苏东坡点了点头:“嗯,你说得对。”

      演员黄渤曾对记者说,当你强大时,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而当你最弱的时候,欺负你的人最多,也最容易受委屈。

      苏东坡为官的早几年,他广交好友,觥筹交错,喝酒、吹牛、聊女人,一时期“满城尽是苏兄弟”。他曾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就像一个喝得东倒西歪人,摇晃着说:“我喝醉了,谁都不服,我就扶墙。”

      庆幸的是王弗始终是清醒的状态。一个酒醉的夜晚,苏妻处理完污物,又忠言逆耳上了:“亲,那些泛泛之交都是奔着你的风光来的,咱把这些应酬推了吧。”苏东坡醉意朦胧地点了点头:“嗯,我听你的。”

      苏妻英年早逝,死时才26岁,他们的独子才6岁。苏东坡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君与轼琴瑟相合仅十年有一,轼于君亡次年悲痛作铭。”

      在十多年后的某夜,苏东坡再次梦到了他的亡妻,醒来悲痛而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篇文章被后人收入高中语文教学,让“初生牛犊不懂爱情”的高中生读了都相信爱情。

      他在诗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故事的精华片段在他续弦后的往后余生。 苏妻王弗病危之际,把丈夫和她堂妹王闰之都叫到了床前,嘱咐道:“老妹,姐夫和外甥就交给你了”。三年后“姐夫”变“丈夫”,三十岁的老姑娘成了苏东坡的续弦。

      有人说:“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抱着从容恬淡的心态过日子,一年都显得漫长无尽;抱着贪婪执着的心态过日子,纵有千年也短暂如一夜之梦。”

      王闰之对生活最大的意义,是把日子过成了日子。电视剧《金婚》中佟志的母亲教诲说:“这日子就要把它当成日子过。”

      往后余生,“风里雨里,水里火里,我都陪你”。在苏东坡“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等泛海浮沉的生活中,王弗始终伴随左右、毫无怨言。在家庭出现经济危机时,甚至和苏东坡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可谓历尽坎坷。

      苏东坡对王闰之也是赞许有加,在给好友王巩的信中写道:“兄弟啊,我的老婆堪比陶渊明老婆啊。”(“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五)。

      老苏还给王闰之搞了个生日派对,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他还发到了朋友圈,点赞数超乎往前。

      二十五年一闪过。公元1093年8月,王闰之病逝。苏东坡悲恸万分写下了《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泪尽目干”“惟有同穴”。苏东坡死后,负责料理后事的苏辙,将王与苏同穴安葬。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故事的插曲还有很多。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一生,遇有歌伎酒筵,欣然参与,绝不躲避。”

      苏东坡在风尘的“入世”就度过一位风尘女。临安的琴操原为富家女,自幼研习琴棋书画。十三岁时因父诛母亡,无奈沦落风尘,成为杭州城名噪一时的歌妓。

      这一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在西湖碧波邂逅了琴操。苏东坡说:“妹子,听哥一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握着苏东坡的手:“大哥,缘分呐”,决意“从今念佛往西方”,在临安玲珑山卧龙寺出了家。

      如此的陈年往事竟也让大诗人郁达夫羡慕不已。他曾有诗曰:“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还在这一年,苏东坡遇到了西湖名妓朝云。这种初遇的场景,有如王菲歌曲《传奇》中的歌词:“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清新脱俗的朝云让苏东坡眼前一亮,“我勒个去,人间竟有此尤物”。 湖山佳人,相映成趣,欣然提笔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写完诗歌,转头对朝云说,做我的侍女吧。朝云毫不犹豫的予以了接受。

      与王闰之的命运一样,朝云生命的后半段,尝尽了苏东坡一贬再贬、远离京城的艰难困苦。

      与王弗、王闰之所不同的是,朝云既有艺术气息,能歌善舞,又懂得苏东坡的内心世界,以至于苏东坡发出了“知我者,唯有朝云也”的感叹。

      但凡懂点苏东坡的人,都会知道苏的一生与佛的缘分。 朝云也是一个佛教徒,曾研学《金刚经》。后又觉得不过瘾,索性拜了惠州名僧成了俗家弟子。临终前手诵《金刚经》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距朝云故去873年后,弘一法师临终前手书“悲欣交集”。弘一法师庆幸自己“生西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与弘一法师相类,三十六岁的朝云,在经历宦海磨难后,又背负丧子之痛,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苏东坡给朝云写的《墓志铭》,也有异于给他的两个妻子所写的,铭文读起来更像四句禅谒:“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亡故多年,苏东坡又在朝云墓旁建亭纪念,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四、“诗和远方”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苏东坡父母在时为眉山殷实之家。这得益于他母亲对于经济运营的运筹帷幄。经济基础是苏东坡及父兄三人早年在京城谋求仕途生活的重要支撑。

      苏东坡研究生毕业的第一份工作,职位是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地点在今陕西省凤翔县,算是自立门户过日子了。由此往后,由政治高压带来的一贬再贬,造成了苏东坡家庭经济状况的极度赤贫。

      他在写给秦少游的信中说:“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又在《杞菊赋》中写道: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他跟老板汇报,“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尽在朝夕”,国家公务员连饭都吃不饱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苏东坡把苦日子过成了诗。

      公元1079年,苏东坡被贬黄州,担任低职低薪的“黄州团练副使”。为了照顾苏家老小的生活,政府在黄州城东的山坡划了十余亩荒地,让苏东坡自耕自足。苏东坡带着全家开始了“大生产”。

      苏东坡穿着短褂子、赤着脚丫、灰头土脸的田间劳作照一下子传遍了朋友圈。他的朋友或政敌呵呵一笑,这老苏还真是个农民。

      四川眉山的老乡还不时寄来包裹,里面装满浓郁乡土味的菜种,苏东坡稀罕的不得了。 

      他又饶有兴致地在东坡山顶上选址,建造了五间江景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雪堂”,作为他宴请宾客的私人会所。东坡居士称号由此而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

      黄州于苏东坡,诚如罗中旭的歌唱的,这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不仅是一座位于长江边的旅游小镇,还是吃货的天堂。

      苏东坡基本属于“月光族”,不敢奢望北宋饮食中的珍品羊肉,只能把饥渴的目光盯上黄州“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猪肉颂》记载了他独创的改良版的猪肉烧法,被后世尊为“东坡肉”烧法的最高理论。

      自己吃过瘾不算,他还把“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的烹饪法分享给了周围的老百姓。一股吃猪之风在黄州悄然而起,“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他还把吃青菜杂蔬汤的烧法,冠名“东坡羹”,谓之“人间有味是清欢”。吃货不可怕,就怕吃货有文化。

      长江边的黄州,鱼蟹不论钱买。苏东坡常乘一叶扁舟,去江的对面钓鱼,时常收获颇丰。价虽低,可味道好得不行。他还从营养学的角度,道出不吃活鱼吃死鱼的缘由。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可惠州的荔枝是极好的。苏东坡大吃特吃,还发誓要一辈子吃,“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下好了,他的痔疮愈发严重。

      后来到海南儋州市生活后,他又吃上了蛤蟆。“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这玩意貌似吃不习惯。

      对于田地里的庄稼收成,苏东坡也是如获至珍,欢喜不已。“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

      有了下酒菜,酒和诗该上场了。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寻李白》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苏东坡也把酒的传承融入到了闲适的生活中。

      从苏东坡现存的大量诗词中,我们总能在不经意间找出他酒醉后的洒脱和率真。他醉卧田野一夜不醒,早出锄作的农夫大声叫醒。

      酒醉晚归被门童锁在门外,索性就在外面吹了一夜冷风,看了一晚月亮。

      瓢泼大雨穿过竹林,坐在竹林中瑟瑟发抖的苏东坡,饮的不知是酒还是雨,画面唯美,身体最惨,“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是日剧饮而归。”

      一个秋风沉醉的夜晚,借着皓白的月光,苏东坡醉意朦胧地走进了赤壁矶。寒风凛冽,涛声不断,苏东坡不禁打了个颤。这不是周瑜打仗的鬼地方吗? 既然来了,就陪小周喝口酒,唱个歌吧。

      他大声的唱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这一声喊着实把夜钓的渔民吓了一跳,你听你听,那里有个神经病在搞事情了。第二天慌忙报告给了监管苏东坡的太守。

      这种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让苏东坡沉醉不知返途。他把每天在田间耕作的感想,敢于从苦逼现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民歌版,和农夫在劳作时也不忘深情歌唱。

图片发自简书App

注:文首图已忘记朋友圈哪位好友处下载,一并感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402评论 6 49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377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483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165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7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146评论 1 29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32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96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11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36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96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13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08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5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15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98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92评论 2 35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苏东坡和他的宦海沉浮 说起苏东坡,大家都会想起的是北宋著名的诗词作家、散文家,一生佳作无数,优秀的诗文作品仍为现在...
    碧于天笔墨客阅读 1,952评论 0 0
  • 文/梅茶 最初遇见吴刚。是在一个美丽的西山脚下,一个俊美清秀的小伙子在静谧无人的林中伐树,突然一只饿急了的黑熊向他...
    梅茶阅读 437评论 2 5
  • 非常荣幸这次能遇到参加 北北 老师的课程,一直就对演讲 既渴望又恐惧紧张演讲,又找不到方法 去学习客服,还有特别羡...
    陈华峰阅读 215评论 0 0
  •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生命轨迹,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在他的生命轨迹上活出他自己,而不是活出父母所期待和希望...
    熊攸平阅读 624评论 0 0
  • 暗示日: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帮你成功,所以特别鼓励大家在一些重要的时刻给自己设计一些小暗示或者是小动作来给自己加油打气...
    2e3d8d87aef1阅读 8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