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的开始
公元1056年春,四川眉州眉山镇玻璃江码头,一艘轻船缓缓起航。它的目的地,是远在1000公里外的东京汴梁城。
船舱内坐三人,羽扇纶巾,高谈阔论。他们放大的瞳孔里,透视出对功名仕途的渴望与希冀。
走剑阁,越秦岭,他们骑着马跨进了汴梁城,下榻在了僧庙,乡下人总算进了城。
他们逛华美的街市,下有名的馆子,参加社交活动,以羡慕的目光注视着南来北往的大官在街上乘马而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浪归浪,正事不可忘。一转眼殿试的日子到了。
当时的科考,首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三是在皇帝监考下考诗赋,最后考策论。为显现考试的公平性。宋朝发展出了弥封、誊录等技术操作方法,即考生的试卷交到考试官之前,先由书记重抄一遍,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档册备查,使得主考官有心照顾也难以操作。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一篇策论,获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一万个手工赞。欧阳修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想:“避避嫌,给他个探花吧。”
榜单敲定,欧阳修迫不及待地找来试卷,一个生涩的名字跃然纸上:眉山苏轼。即四川眉山乘船来的白面书生,同行的还有他的父亲苏洵、胞弟苏辙。
事实证明,这张贴在东华门外的科考榜单,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这三百八十八人的榜单,除了有苏氏兄弟,还有曾巩、曾布、章惇、张载、程颢、王韶……这其中有2个大文豪,3个宰相,3个文学家及多名高官。
由科举而来的门生关系由来已久。这一天,苏轼早早地等在了欧阳修的门前,怀里揣着他的旧文,惴惴不安地等着老师的召见。
这一见面不要紧,着实让欧阳修激动了一下,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欧阳修还对他的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经欧阳修朋友圈一转发,这下苏轼红得发紫了。南宋叶梦得评价柳永“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苏轼的铁丝粉可不是柳永所能超越的。
苏轼的老板宋仁宗,是绍剧“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原型,他求才若渴,知人善任,是个实干家。《宋史》对其的评价是“《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历朝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初出茅庐的苏轼向宋仁宗呈上了二十五篇策论文章,评论时政,改革弊端,充满了“按照这么干,国家肯定行”的自信。
后人已无法考证宋仁宗看到文章时,他作为一位圣明君主是怎么样的反应。据来自皇后的内幕消息,皇帝曾说“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
自此北宋的御阶前就站进了一个牛逼的存在。“梦”开始了。
二、“都是党争惹得祸”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有朝堂处就有斗争。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老奶奶孝庄对孙子康熙说:“党争自古就有,可怕也可用。庸君最怕党争,可圣君不怕。不但不怕,反能利用”。
康熙大帝再往前的四个朝代,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这次维新号称是有宋以来最壮怀激烈的一场变革。大文豪王安石导演了这场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东坡的宦海生活,就这么不凑巧地赶上了王安石的变革时代。
故事的开端得围绕国家的治理体系展开。
北宋实行“二府三司”的官制,即枢密院、政事堂和度支、户部、盐铁三司。三司负责管理国家财政,其中的度支司统筹财政收支及粮食漕运。
公元1058年,王安石在做了十六年地方官后,幸运地成为了大宋国的度支司判官,职位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钱粮漕运尽在掌握,是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
王安石风尘仆仆地从常州出发,进京向他的老板宋仁宗述职述廉。
针对国家积弱积贫的困局,王安石大胆地进行了工作设想和谋划,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叫《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该书几乎全盘否定了北宋建国以来的法度,一针见血地提出了朝政的弊端和症结,列举了需要变革破局的重点。
宋仁宗人送外号“守成君主”。他最大的美德是守住人君的本分,遵循既定的制度。
看了万言书后,宋仁宗惊出一身冷汗。这不是让我把祖宗之法都破了吗?这叫官家如何敢呢。于是作了个“意见极好,适时推进”的批示。
王安石热脸贴冷屁股,满满地吃了个套路。
事情还没有结束。公元1061年,苏东坡参加制举考试,相当于现在的公开竞聘顶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特殊人才的考试。考官是知制诏王安石。
制举考试设五等,苏东坡实得第三等第一(第一、第二等虚设,从未授人)。统计两宋二十二次制举考试,中榜者唯四十一人而已。欧阳修惊其为“百年第一”。宰相韩琦赞“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苏东坡在参加殿试时写过《盲者不识日》的寓言,讽刺当时学者盲从王安石的《三经新论》。还在制举考试的五十篇制策中,就朝政看法和改革方略,提出了与王安石三年前的万言书截然相反的意见。苏东坡以声望和才华为弹核,又扔了一颗炸弹。小苏打了老王的脸,从此结下梁子。
苏东坡还有一个坑儿子的爹。王安石的母亲故去,朝中大臣纷纷送去奠仪,唯独苏洵不往,还写了《辩奸论》讽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这下梁子越结越深。
政治迫害手段形式多样,其中尤以摧残人的精神意志是最直接、最残忍和最可怕的。自从苏东坡不站王安石利益集团的队,仿佛就被断了出路,开始遭受带血的、赤裸裸的、不留骨头渣的蹂躏。苏东坡风华的人生,一下子变成了死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老板宋仁宗驾崩,小老板宋神宗即位。宋神宗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王安石。他写信说,朕初登大位,需要爱卿,你还是来我身边干吧。
幸福来得太突然。公元1070年,王安石拜相,由副国级晋升正国级,“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高潮”。
一场全国性的运动正在由远及近、由慢变快、由上到下的开展。它们声嘶力竭的喊出,要与造成国家贫穷的做法、不合时宜的规矩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作斗争。
斗争的第一炮瞄向了北宋王朝的财政金融体系,炮弹如雨点般地打向了造成国贫民穷的土地兼并势力,地主乡绅的高利贷,大商户对市场的垄断与操纵,日渐增加的农民徭赋。王安石一连修改了几十部法律法规,建立起了以青苗法和市场法为核心的新金融制度。
新格局以国家扮演银行的角色,贷款给农民扩大再生产。在社会发展九百多年后,一个叫“普惠金融”的现代词生动地诠释了这两部法律的超前性。
改革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王安石集团遭受了来自旧社会阶层和传统势力的强大阻挠,他们不准任何人动了已到手的奶酪,不足一年新旧势力形同水火。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呐喊:“没想到竟这样得不到你们的理解。打横炮、使邪力,必欲取朕代之而后安、而后快。”
这股强大的阻挠势力的小分队,就有苏东坡团队,包括他的父兄、同僚和亲朋好友。王安石恼羞成怒,指使手下的马仔(御史谢景)向老板陈说苏东坡的过失。
苏东坡“惹不起,躲得起”,愤而出京,赴任杭州通判,一干就是三年。
小学课本“司马光砸缸”的那个主角也是强有力的反对派。他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要求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逐一反驳,坚决回绝。
杭州干满三年的苏东坡,下一站去了湖州担任一把手。官员到岗,要给老板写感谢信,主题是感谢组织培养和领导信任,可苏东坡不合时宜地把官样文章变了味。原话是:“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反对派以此为突破口,罗织了“妄自尊大”“包藏祸心”“讽刺政府”“抨击朝政”等罪名强加给苏东坡。他们还从苏东坡大量的文章中找不合时宜,这下真的“不合时宜”了。朝野上下都喊打倒苏东坡。
围绕苏东坡诗歌的异议,朝堂也是争论不休。此案连累官员数十人,史称“乌诗台案”。
苏东坡身陷囹圄,旁人告诉他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你的丈夫因为写诗而获了罪。她在惊悸之下,把丈夫的诗稿全部焚毁。没被皇帝杀了,提前被老婆给气死了。
在生死予夺之际,王安石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意思是不能让读书人因言论而获罪。“以公(王安石)一言而决”,苏东坡捡回一条命,拿了个“黄州团练副使”的告身文书,心灰意冷地离开了汴梁城。
变法前后仅四年,以王安石罢相宣告失败。王安石也是身心俱疲、心灰意冷。
十年后的北宋又换了个老板(宋哲宗即位),反对派司马光任宰相。苏东坡的春天来了。
旧党卷土重来,对变法予以全盘否定,对拥护派赶尽杀绝。苏东坡对反对派毫无底线的做法也是嗤之以鼻,更不与那些道德低下之类同流合污。最后又被司马光赶出了京城,春天变成了冬天。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面对万历皇帝开展对张居正的彻底大清算,监察御史邹元标果断地站在了朝堂的前面,说道:“当年反对张居正夺情是出于公心,今日替张居正说几句公道话也是出于公心。”
三、“苏的女人”
翻开古代的诗词歌赋,在那些一咏成名的作者背后寻觅,或多或少能找出一点“花边新闻”。这些新闻,不乏轰动一时的“头条”。
那些富有才华的男性,经诗与酒的媒介,与女性碰撞出了火花。他们的举动就像行为艺术一样,或放纵不羁、花天酒地,或风流雅事、红颜知己。
东晋的谢安归隐东山时,整日游山玩水,每次出游必携歌妓。明代画家仰慕他的风度,创作了《东山携妓图》。曰:“西履东山踏软尘,中原事业在经纶。歌姬逐伴相欢笑,犹胜桓温壁后人。”
他的“官后代”谢灵运带领由乡绅、官员、歌妓和农民组成的队伍,穿着中国第一双登山鞋“谢公屐”,浩浩荡荡地从上虞出发,开辟了上虞与临海之间的古驿道,被后人尊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
在谢安故去三百年的某天,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名叫李白的诗人,带着美丽的妓女,来到东山谢安的墓地,“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他跪倒在谢安的墓前,向大哥竖起了大拇指,说道“做人还得向大哥学习”。后来又创作了《忆东山二首》,其一曰:“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后来在一个叫北宋的国度,一个叫苏东坡的年轻人出来讲故事了。
故事的开端是他和结发妻王弗演的。
王弗与苏东坡是同乡,两家相距不过十五公里。1054年,即苏东坡赶考的前两年,19岁的苏东坡与16岁的王弗领了“结婚证”,成为了合法夫妻。
苏妻出身进士之家,性格“敏而谨,慧而谦”,内敛贤淑,知书达理。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用现代语夸赞,这是一对“模范夫妻”。
苏东坡首次外放为官,正值年富力强,才华横溢,可心浮气躁,缺乏娴熟、老练、圆滑的处事经验。如电影《达摩祖师》中禅宗六祖说的“我总也找不到那颗不安的心”。
面对繁杂众多的政务,他过于坦白直爽、急躁火暴。苏妻在枕边吹风:“夫君,你年纪尚轻,以后的路还长,做人得有点城府。”苏东坡点了点头:“嗯,你说得对。”
演员黄渤曾对记者说,当你强大时,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而当你最弱的时候,欺负你的人最多,也最容易受委屈。
苏东坡为官的早几年,他广交好友,觥筹交错,喝酒、吹牛、聊女人,一时期“满城尽是苏兄弟”。他曾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就像一个喝得东倒西歪人,摇晃着说:“我喝醉了,谁都不服,我就扶墙。”
庆幸的是王弗始终是清醒的状态。一个酒醉的夜晚,苏妻处理完污物,又忠言逆耳上了:“亲,那些泛泛之交都是奔着你的风光来的,咱把这些应酬推了吧。”苏东坡醉意朦胧地点了点头:“嗯,我听你的。”
苏妻英年早逝,死时才26岁,他们的独子才6岁。苏东坡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君与轼琴瑟相合仅十年有一,轼于君亡次年悲痛作铭。”
在十多年后的某夜,苏东坡再次梦到了他的亡妻,醒来悲痛而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篇文章被后人收入高中语文教学,让“初生牛犊不懂爱情”的高中生读了都相信爱情。
他在诗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故事的精华片段在他续弦后的往后余生。 苏妻王弗病危之际,把丈夫和她堂妹王闰之都叫到了床前,嘱咐道:“老妹,姐夫和外甥就交给你了”。三年后“姐夫”变“丈夫”,三十岁的老姑娘成了苏东坡的续弦。
有人说:“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抱着从容恬淡的心态过日子,一年都显得漫长无尽;抱着贪婪执着的心态过日子,纵有千年也短暂如一夜之梦。”
王闰之对生活最大的意义,是把日子过成了日子。电视剧《金婚》中佟志的母亲教诲说:“这日子就要把它当成日子过。”
往后余生,“风里雨里,水里火里,我都陪你”。在苏东坡“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等泛海浮沉的生活中,王弗始终伴随左右、毫无怨言。在家庭出现经济危机时,甚至和苏东坡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可谓历尽坎坷。
苏东坡对王闰之也是赞许有加,在给好友王巩的信中写道:“兄弟啊,我的老婆堪比陶渊明老婆啊。”(“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五)。
老苏还给王闰之搞了个生日派对,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他还发到了朋友圈,点赞数超乎往前。
二十五年一闪过。公元1093年8月,王闰之病逝。苏东坡悲恸万分写下了《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泪尽目干”“惟有同穴”。苏东坡死后,负责料理后事的苏辙,将王与苏同穴安葬。
故事的插曲还有很多。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一生,遇有歌伎酒筵,欣然参与,绝不躲避。”
苏东坡在风尘的“入世”就度过一位风尘女。临安的琴操原为富家女,自幼研习琴棋书画。十三岁时因父诛母亡,无奈沦落风尘,成为杭州城名噪一时的歌妓。
这一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在西湖碧波邂逅了琴操。苏东坡说:“妹子,听哥一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握着苏东坡的手:“大哥,缘分呐”,决意“从今念佛往西方”,在临安玲珑山卧龙寺出了家。
如此的陈年往事竟也让大诗人郁达夫羡慕不已。他曾有诗曰:“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还在这一年,苏东坡遇到了西湖名妓朝云。这种初遇的场景,有如王菲歌曲《传奇》中的歌词:“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清新脱俗的朝云让苏东坡眼前一亮,“我勒个去,人间竟有此尤物”。 湖山佳人,相映成趣,欣然提笔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写完诗歌,转头对朝云说,做我的侍女吧。朝云毫不犹豫的予以了接受。
与王闰之的命运一样,朝云生命的后半段,尝尽了苏东坡一贬再贬、远离京城的艰难困苦。
与王弗、王闰之所不同的是,朝云既有艺术气息,能歌善舞,又懂得苏东坡的内心世界,以至于苏东坡发出了“知我者,唯有朝云也”的感叹。
但凡懂点苏东坡的人,都会知道苏的一生与佛的缘分。 朝云也是一个佛教徒,曾研学《金刚经》。后又觉得不过瘾,索性拜了惠州名僧成了俗家弟子。临终前手诵《金刚经》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距朝云故去873年后,弘一法师临终前手书“悲欣交集”。弘一法师庆幸自己“生西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与弘一法师相类,三十六岁的朝云,在经历宦海磨难后,又背负丧子之痛,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苏东坡给朝云写的《墓志铭》,也有异于给他的两个妻子所写的,铭文读起来更像四句禅谒:“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亡故多年,苏东坡又在朝云墓旁建亭纪念,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四、“诗和远方”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苏东坡父母在时为眉山殷实之家。这得益于他母亲对于经济运营的运筹帷幄。经济基础是苏东坡及父兄三人早年在京城谋求仕途生活的重要支撑。
苏东坡研究生毕业的第一份工作,职位是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地点在今陕西省凤翔县,算是自立门户过日子了。由此往后,由政治高压带来的一贬再贬,造成了苏东坡家庭经济状况的极度赤贫。
他在写给秦少游的信中说:“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又在《杞菊赋》中写道: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他跟老板汇报,“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尽在朝夕”,国家公务员连饭都吃不饱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苏东坡把苦日子过成了诗。
公元1079年,苏东坡被贬黄州,担任低职低薪的“黄州团练副使”。为了照顾苏家老小的生活,政府在黄州城东的山坡划了十余亩荒地,让苏东坡自耕自足。苏东坡带着全家开始了“大生产”。
苏东坡穿着短褂子、赤着脚丫、灰头土脸的田间劳作照一下子传遍了朋友圈。他的朋友或政敌呵呵一笑,这老苏还真是个农民。
四川眉山的老乡还不时寄来包裹,里面装满浓郁乡土味的菜种,苏东坡稀罕的不得了。
他又饶有兴致地在东坡山顶上选址,建造了五间江景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雪堂”,作为他宴请宾客的私人会所。东坡居士称号由此而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
黄州于苏东坡,诚如罗中旭的歌唱的,这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不仅是一座位于长江边的旅游小镇,还是吃货的天堂。
苏东坡基本属于“月光族”,不敢奢望北宋饮食中的珍品羊肉,只能把饥渴的目光盯上黄州“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猪肉颂》记载了他独创的改良版的猪肉烧法,被后世尊为“东坡肉”烧法的最高理论。
自己吃过瘾不算,他还把“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的烹饪法分享给了周围的老百姓。一股吃猪之风在黄州悄然而起,“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他还把吃青菜杂蔬汤的烧法,冠名“东坡羹”,谓之“人间有味是清欢”。吃货不可怕,就怕吃货有文化。
长江边的黄州,鱼蟹不论钱买。苏东坡常乘一叶扁舟,去江的对面钓鱼,时常收获颇丰。价虽低,可味道好得不行。他还从营养学的角度,道出不吃活鱼吃死鱼的缘由。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可惠州的荔枝是极好的。苏东坡大吃特吃,还发誓要一辈子吃,“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下好了,他的痔疮愈发严重。
后来到海南儋州市生活后,他又吃上了蛤蟆。“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这玩意貌似吃不习惯。
对于田地里的庄稼收成,苏东坡也是如获至珍,欢喜不已。“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
有了下酒菜,酒和诗该上场了。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寻李白》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苏东坡也把酒的传承融入到了闲适的生活中。
从苏东坡现存的大量诗词中,我们总能在不经意间找出他酒醉后的洒脱和率真。他醉卧田野一夜不醒,早出锄作的农夫大声叫醒。
酒醉晚归被门童锁在门外,索性就在外面吹了一夜冷风,看了一晚月亮。
瓢泼大雨穿过竹林,坐在竹林中瑟瑟发抖的苏东坡,饮的不知是酒还是雨,画面唯美,身体最惨,“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是日剧饮而归。”
一个秋风沉醉的夜晚,借着皓白的月光,苏东坡醉意朦胧地走进了赤壁矶。寒风凛冽,涛声不断,苏东坡不禁打了个颤。这不是周瑜打仗的鬼地方吗? 既然来了,就陪小周喝口酒,唱个歌吧。
他大声的唱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这一声喊着实把夜钓的渔民吓了一跳,你听你听,那里有个神经病在搞事情了。第二天慌忙报告给了监管苏东坡的太守。
这种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让苏东坡沉醉不知返途。他把每天在田间耕作的感想,敢于从苦逼现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民歌版,和农夫在劳作时也不忘深情歌唱。
注:文首图已忘记朋友圈哪位好友处下载,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