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我们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
长大了想干什么呀?
这时,孩子们大多会说,警察、飞行员、教师、医生等等。
也许,这些职业在孩子的世界里是崇高的、是带有光环的,也很符合世俗观念里的“体面”。
初中政治课上也谈到,职业只是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之分。
讲真,那时候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迷迷糊糊的,不,应该说当时就没有理解,因为我潜意识里也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是当官的,可以是有权势的,有社会地位的,或者有很多财富傍身的,可以满足正处于青春期的我的那份虚荣心。
轮到我了,我之前一度为以后的就业城市而哀愁,是啊,年轻人就应该到大城市里,不然还有什么人生的意义可言,但真的是这样吗?
阿德勒说,
我们的共同体中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所以需要从事各种工作的人,这种多样性正是丰富性所在。如果是没有价值的工作,就不需要任何人去做,很快就会被淘汰。一份工作没有被淘汰而依然存在,这就说明其具有一定的价值。
对一份工作而言,既然存在,满足了相应的社会需求,就有价值,他肯定了所有工作的价值。
那决定人的价值的到底是什么呢?
他说,
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这里我想到了“工匠精神”。
在如今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耕耘、潜心扎根,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数年如一日。
他们不被人看见,只是用心雕琢手中的器物,不断增进自己的技能,精益求精,日臻完美。
这样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在任何年代都是一种很稀缺的品质,不然也不会有人高歌,就像刚刚过世的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医生。
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毕业前几年理才比理财更加重要,成才比成功重要。初入职场的前几年,更多的是以时间和精力换取金钱。十年后,获取报酬靠的是本事、经验、人际关系和个人品牌。显然二者的回报不在同一个级别上。
深以为然。二十多岁的年纪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需要沉淀,需要不断历练。
我现在每天写作也是想让自己沉淀下来,只有真正沉淀下来了,才有可能在今后做出些东西来。
有人说现在已经是短视频时代了,你还写作有意义不?
我笑而不语,每天、每天、每天...这就是意义啊!
我理解的“态度”就是,肯定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认可自己从中所创造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自己赋予的,无他。
每天坚守这些这些平凡的小事,
日复一日,本就意义非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