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之《前赤壁赋》 | 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看《前赤壁赋》的第一感觉是苏轼“壮志未酬寄情山水”,爱老师对这种解释是不太相信的。他说:人,有各自的性格。时代环境、个人习惯、个人思想,都有原因。比如陆游,就壮志未酬,大环境,南宋偏安,无力匡扶,只能感叹。陆游有这个毛病,当然也有其他层次的理解这里不扯开以后再分析。

北宋还好点。苏东坡这人,纵观,在他身上,有禅、有道、有儒,思想比较复杂。所以读「赤壁赋」的时候,读慢一点,哪怕不是很懂,也慢慢读。尽量少去看百度翻译,多读两遍,哪怕自己懂了一句,都是好的。

《醉翁亭记》是游,这个赤壁赋也是游。为啥一个是记,一个是赋?明明也是游记嘛。

老师讲的方法都是通用的。如果你读《前赤壁赋》,因为是书,所以你就把手机或者电脑打开,对照着那个《秋声赋》一起读。赋跟有没有对话没啥关系,但是为什么会感觉「前赤壁赋」比「秋声赋」读起来顺畅多了?本来这事序、记之体,但全文叶韵,如赋。所以,苏轼是以文为赋,题材虽是游记类型,但文,自然为赋。这也是个大本事。有韵,读起来当然顺畅多了。

苏轼一生最有名气的作品,譬如游赤壁,前后皆是借了其眼前无边风月。此亦是苏轼一生本事所在。前者我们解欧阳修《秋声赋》,知题目难写,解欧阳修《醉翁亭记》,亦是题目难写。再看苏轼,至赤壁,毕竟不知是否乃是周郎之赤壁,而他认为是。这也是极难的题目,前后细思,确实无从下笔。苏轼却能别出机杼,特借洞箫呜咽,忽然笔转至曹公,发一番议论,而后顺口便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苏轼真乃苏轼也,才高八斗,并非虚言。

如果一直记得老师说的读书方法,就会发现,第一段就在写景。学其直笔写景之法,又学其写景之笔横出,再看其转义之笔纵出。胸无沟壑,绝无如此纵横之笔。学其无中生有,学其引昔论今之法。学其一笔破开,又学其一笔总结。

向来碑记文字铺叙易,形容难,扰之传神,面目易摹写,容止气象难描摹。此文却无所不能,譬如“清风徐来,……水落石出。”此景之寥廓,画工亦是画不出也。

再点一下那个思想动态,有人说壮志未酬。但老师觉得极不恰当,关于壮志未酬,老师说一种,看是不是大家的直观感受。人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而苏东坡《赤壁赋》学陶渊明此篇。仔细揣摩,东坡何曾学,东坡自己便是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也!——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也!是不是这样,有点陶渊明的感觉?这比壮志未酬贴切吧。

风月从不用钱买,所谓“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年年只相似”,风月不变,取之无禁,然而能知清风明月为可乐者能有几人?清风明月,一岁之间亦无几日,人即能知此乐,或为俗事相夺、或为病苦所缠,欲乐之有不能者。而东坡胸襟,却能破此世俗。

注意几个特点,“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就是你没发觉他押韵了,读过几遍才发现。《赤壁赋》前后两篇,皆是赋之变化,是赋,但赋的气概并不相同,出以韵语,故曰赋。其托物也不私,其感兴也不脱,纯乎化机。所谓“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仔细读其词句,韵无所不在。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按照前面说的这几点,对照一下,再对照那个《秋声赋》的解,自己尝试在书上点几笔,这才是读书的好办法。

比如第一句应该注意,老师说了放和收,还说了纵横,这跟放收差不多。看,第一段,先赋风,开篇就是清风徐来,接着赋月。是不是这样?那就要想一个问题,不是赤壁赋吗?打开《秋声赋》,看第一句那里,老师备注了什么(⼀句破开,从来赋有叙,⽽欧阳修无序,开笔乃叙)。试一下,把这一句放到标题下面,再小小的写个“序”,序的内容就是:壬戌之秋,七夕既望,苏子泛舟。下面接正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对吧。发现是不是这样。

所以,我们读了两篇,才发现方法一样,第一笔,都是先交代清楚。欧阳修是夜读书。苏轼是夜泛舟。然后,一个读书听声做赋,一个泛舟看景做赋。不是很重要,但要分辨出来,因为什么,怎么了,然后做赋了。这就像我们写文章。起笔说,昨夜一夜无眠,想起当年毕业时的情景。然后,后面就接下去,看你怎么写了。

苏轼与客的对话要仔细分析。不要认为那只是对话,那是文法。一问一答,都是一篇小文章。

“苏子愀然。”他是听到了洞箫声,声音呜咽,而受到了感应。这就像我们听我要摇摆这首歌,就想跟着摇摆,听世上只有妈妈好,未免唏嘘惆怅。都是一种心理感应。

所以,可以这样翻译:苏子脸上变色,正襟危坐问客:为何萧声如此悲凉?你本来嬉皮笑脸,突然听朋友说一个很悲伤的事情,你肯定是脸上收起笑容,很严肃的很关心的问朋友:你咋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看这句船如冯虚御风,轻飘飘的飘呀,飘向东飘向西,甚或飘向南北,我们并不关心,只是任他飘荡。自由如仙,宛似脱离尘世,了无牵挂。

所以老师说,书上那些翻译看着是真别扭。他给我们讲了个翻译的故事:

中国第一个翻译外国小说的人,叫林抒。他翻译了很多,大约上百种外国小说。但是,这个人,不认识一个外国字,英文法文都是一窍不通。但是他古文很厉害,学的是桐城派,也就是和会写《浮生六记》那个人一派。那么认识外国字的人给他读,然后他听到,自己发挥,翻译成桐城派风格的文字,钱钟书对他也是赞赏有加。他翻译了很多作品,号称古文500年来第一。我们可以学习的是,翻译不必死板可以自己组词,却不要去死记别人的翻译而失去了文章原来的韵味。

原文说,“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你就翻译称苏子闻萧声脸色顿变,正襟危坐,问。而不是苏子面容悲伤的样子,整理好衣服,端坐着问。别扭不别扭?

老师看了我们自己对此文的解读,认为我们总体上受教科书式的译文注解影响比较大。区别就是,一般的教科书式的注解,偏重于乱七八糟的自己的感悟,但那是注解者的感悟,而非你自己的。同时,他们忘了关注行文。

总按照他们那个解释走,你得到的都是他们的想法,只能似乎是死记硬背。而你关注行文那就相当于格物,自己理解。比如咱们刚才翻译苏子愀然,多种揣摩,那就是格物。这个揣摩出来的东西,就是自己的。

我们不应该去学,一句写景,表现了什么。我们该去学,一句写景,他是怎么写的。我们明白了他是怎么写的,就能明白他想表现什么。而这个,因人而异,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想法。这样读到的书,才是自己的书。

比如这篇,里面一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种大场景的简笔,却描绘的清晰如画,你让画家去画这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他也很难画出来,这么一个写景,虽然八个字,他写的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意境,是一种心胸。换成是我们去写,得啰嗦半天,两岸高楼在黑夜里矗立若鬼,江雾蒙蒙,风儿甚轻,江面如镜,波纹轻荡。

写成这样还是学了人家的。但你看苏东坡,就八个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他还有《后赤壁赋》,里面也八个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这不是故意的,这是他的惯性思维。他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可以学。

他还有一首词,写赤壁的。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七个字其中有三个字,算是转笔,不能完全算写景,那么写景就是四个字。大江东去。你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东去的路上,波涛连天,气概非凡。这篇文字里面,你会发现,苏轼写了很多风,很多次月。但你没注意到的是,他劝客的最后一句,那算是文章的结尾。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你看,这是劝客人的最后一句。一笔就归回去了。回到哪里去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回到了风,回到了月。然后借着风、借着月,劝了人家几句,别瞎愁了,愁什么,美景当前,又不用钱,如此清风明月取之不尽,世人都无关系,但你和我,恰巧一起拥有这清风明月。

我们看第一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风,接着,月出于东山之上。你再看结尾刚才那一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是不是回到了开篇?这就是文法。读书就读这些,而不是读翻译。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句如同《秋声赋》起句,直笔扑来,犹如赋序。以后读赋,你就看第一句。是不是这种类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八个字,我们的解释都是说结果。而苏轼为什么写风?想过没?这个问题得大眼界来回答,也就是刚才老师讲过了,一直要看到结尾。

本来是游赤壁,却横出来写风了,看其横笔,欲赋赤壁,先赋风月,通篇只赋风月,风月自风月,何处无风月,赤壁亦有风月也。此句赋风。是不是这个道理?恍然大明白。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次赋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亦是赋,领受此徐来之清风者,月也!风是赤壁风,月,是赤壁月。嗯,赋风月,就是赋赤壁。

这是个本事要学会,不然不知道怎么下笔。只能写石头写长江写赤壁之战去了。那都是别人写烂的东西。苏东坡又不傻,还会去写?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公众号写过那个赤壁之战的破事了,都是十万加。东坡再去写,不是掉价么?人家说烂的事,没必要去说。要说自己。

风月,是赤壁的风月,因为我在赤壁,我有风和月,所以我跟赤壁有关系。换句话说,清风明月永不变,人变了,周郎不在,但是风月还是那个风月。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屈原的感觉呀,屈原动不动就兰花呀美人呀,此句追屈原,所谓“美人”,即君恩。先生眷眷不忘朝廷之心也。似与末段不相类,但细思之,末段一片出尘胸襟,皆是出此也。从来经纶文章的高手,其意所处,往往如此。

为什么苏轼有这么出尘如仙的想法?就是因为这句。这是宋神宗元丰五年,神宗,历史上神宗只有两个,宋神宗,明神宗。神宗神宗,就是神叨叨,搞不清楚想什么?所以,庙号才叫神宗。宋神宗,是王安石的好基友,变法的支持者,所以提起宋神宗,就知道王安石。王安石,就想到变法。想到变法,就想到王安石和司马光苏轼等相爱相杀。

苏轼搞政治搞不过王安石,所以,王安石在上班,他在游赤壁。上班的人能见到皇帝(美人),游赤壁的人见不到皇帝呀,所以,你看这个歌词说——“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恍然大明白?苏轼此刻心情不正是身在曹营(赤壁)心在汉(即朝堂)?

古人文,每字每句,都有大故事大心情。要仔细。不要动不动就一段一段的看,本段写景,下段抒情,这要错过好多细腻的感触的。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看写洞箫啦,你说你游赤壁就游赤壁,写风月也就罢了,来个洞箫干嘛?黄药师在游赤壁?前面说了,写风月,是横笔。既然有横,必定有纵。就像有放,就有收。笔一转,忽然赋洞箫,此乃纵笔,乃是转折,生出下文,若不如此,则下文如何出?这也就是没啥写了,也就苏轼能想得出来。

注意,吹洞箫的是客,下文全是一问一答再一答。客吹箫,苏子问,客答,苏子问客答。所以,我说洞箫很重要,因为下文都是从这个洞箫声引出来的。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承上赋洞箫,而生出一问。一问,既是文之一起。现在苏子问了,当然要问。不问不就结束了吗?所以一定要问。不问的话,两个人谁也不懂水,只能默默相对喝闷酒。苏子问了,行文自然就得回答,不回答不礼貌呀?

所以——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你看,客答,是一大段。但这一大段也是有文法。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先引,引出昔日所读之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顺手自昔日读诗,引出而今遭遇。)今日我们是干嘛来着,游赤壁呀,游赤壁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当年我背诗,背曹操的诗,曹操曾在长江上横槊赋诗,后来被困赤壁,是咱俩在的这个地方吧?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注意“方其”二字,言曹公之为曹公如此。(「而今」揣摩此二字,一股黯然惋惜无奈之意。)安在哉?揣摩一下,而今,两个字,这都是心情,需要细腻揣摩。想当年我貌美如花,十八岁的人儿跟花一样,而今成了黄脸婆。你想想这个“而今”,是不是很黯然神伤。(此为一段,注意分段。此段乃是借曹操而发挥,其伤心,却在下一段。)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却已无有曹公“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遐想此事。)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终是无可奈何之事,伤心哉!以上一段,拟一客之议论,借而抒发下文。所谓“无中生有”也,我们作文,须学此法。

但是苏轼自然比别人高明呀,别人的回答,他还得指导指导,于是——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客所知。)而未尝往也;(客所不知。)盈虚者如彼,(客所知。)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客所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客所不知也,客有知,又不知,故而对比慨叹,客实烦恼也。看他笔之参差,知与不知,直指人生。而如此参差,乃是一笔破开客之伤心。客伤心,乃是客迷惘。看苏轼如何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至此方悟,东坡岂止赋赤壁,直是赋尽一生也。

惟江上之清风,(呼应,请忆文首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呼应,请忆文首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苏子的情感指导。一番呼应,中间无数文字,只是人生,只是伤心,如长江之水,滚滚散开,然而长江头上风月,亦是长江尾上风月。于是先生微一捻须,又归至风月,一句大喝总结。细思此句是何等境界?而高深境界,妙在说来只是寥寥数语,斩钉截铁,却洒脱如陶潜也。

细看前文,客曰:“况吾与子”,先生于此则曰:“而吾与子”,主客酬答之间,境界却甚不相同。客只是迷惘、伤心,乃是反问,况。而先生只是恬淡潇洒,轻轻一句,而吾与子。先生不迷惘,不伤心也,先生超脱潇洒。

看苏轼说话,跟客是两个境界,客说我俩时,说“况吾与子”,啥意思,就是这种语气——他们都不行何况咱俩,咱俩咋办呀?感觉很沮丧,很伤心,很迷茫,很无助。苏轼就淡定的多了。苏轼说“我俩”时,说“而吾与子”。很平淡,但很有感情,就想说,你看,他们都不在,我跟你在一起,宝贝别怕。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你看,宝宝不怕了,笑了。苏轼成功了。看收笔只是一总结,却总结出大自在来。自在如赤壁,客惑解,则自在于江中舟上也!

感谢爱老师花了几天与我们细解苏轼两篇赤壁赋,并对「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做了深入剖析。老师说读文言文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要看解释自己直接去百度里查“古诗文网”就什么都解释清楚了,不需要再重复一遍,也不能囫囵吞枣地读几遍了事。

学文言文就是要学百度和网络里学不到的知识,是学方法,学纵横之笔,学胸中沟壑。

指导老师:爱佛僧  公众号:遗忘的北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