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子离开家的那一刻,家人们的思念就像夏日里的草一般疯长了。于是,他们细数着游子离开家的日子,盼望着游子们早日归来。这是古往今来的人们共同的情感。唐代诗人杜审言在送别友人苏绾时,写下《赠苏绾书记》一诗,提醒他不要忘记了家中有人期待他早日归来,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知君书记本翩翩”,我知道你文思敏捷,文书写得非常漂亮。一起笔,诗人就以“翩翩”一词称赞友人苏绾的才华,说他的才华就像鸟儿飞翔一般轻快优美,善于写各类文书。因为有这等才华,所以苏绾担任“书记”一职。在唐代,“书记”是官职名称,主管官府或军队中的文书工作。
“为许从戎赴朔边”,为什么要投笔从戎远赴边塞呢?在赠别之际,难道诗人真的不知道友人苏绾为什么要远赴边关吗?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其实,真实的原因就在上一句中,因为“书记本翩翩”,所以“从戎赴朔边”。通过凭空设问的方式,更能表现出诗人对才华的仰慕与称赞,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这种写法,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含蓄蕴藉。
“红粉楼中应计日”,家中的妻子将一天天计算着分离的日子。在这里,诗人宕开一笔,不写眼前的离别,而是从对面落笔,以“红粉”代指苏绾的妻子,通过想象苏绾离开家之后,他的妻子掰着手指计算他离开家的日子这一细节,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心中的别情。其实,计算着分离日子的人何尝只有苏绾的妻子?还有诗人自己啊。
“燕支山下莫经年”,你千万不要常年滞留在边关之地呀。“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在诗中代指边关之地。诗人通过想象,借助苏绾妻子的口吻嘱咐苏绾,一定要记得早日归来啊,这个嘱咐中有担忧、不舍和期待……期盼着苏绾早日归来的,不仅有他的亲人们,还有他的朋友们。诗人用对面着笔的写法,扩充了离情的内涵,丰富了本诗的意蕴。
万家灯火中,有一盏灯为自己而亮。在灯下,有等待自己归来的亲人、朋友。明白这一点,即便是处于边关之地,苏绾心中也倍觉温暖。心中能时时体会到这种温暖的人,就算离家万里,也是一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