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完,一种深深的震撼感觉油然而生。它记录了一个大兴安岭中俄边界的一个游牧民族鄂温克族的百年变迁。我读到了神奇的萨满文化,读到了鄂温克族人的爱恨情仇,读到了鄂温克人对自然与生命的崇敬,他们与自然和睦相处,将驯鹿视为族人的朋友,也读到了他们与在抵抗大自然的恶劣环境而与其进行的艰辛斗争。故事对各个主人公生命的开始和结束都看得那么顺其自然,让我们通过故事体会到生命无常,更坚定了我们要对生命付诸于热情,对生活要付诸于热情。运用历史的时间轴去看待生命,犹如花草一样都有开始和结束。
故事文笔华美又凄美,将自然周遭进行了拟人化描述,风雨雷电雪似乎都有了生命的特征,故事开篇写道,“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迅速拉近了读者和时间感悟的共鸣。故事人物遭受了与其期望而不同的命运安排,尼都萨满与达玛拉饱受世俗困扰而凋谢了生命之花,妮浩萨满为了救治其它生命三番两次牺牲了自己孩子的生命,年轻人的婚事得不到长辈的许可而酿成了诸多悲惨的结局。鄂温克部落因为恶劣天气不得不顺着额尔古纳河右岸寻找新的落脚点,白灾(雪灾)和瘟疫给鄂温克人带来了灾难,他们艰难的展开自救。随着新中国工业化的开展,大兴安岭陆续进驻了很多伐木作业队,破坏了原始森林生态,更加剧了鄂温克人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政府积极设法给鄂温克人解决游牧的生活方式,建筑固定住所及改变驯鹿的养殖习惯,但这些改变对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反差,他们又陆续返回原来的生活方式。
故事读完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繁华的工业社会带来的喧嚣与故事中那种近乎原始部落的安宁形成巨大的反差,生命的起起落落是自然的常态,如何在喧嚣的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安宁成了我们读完此书后的一个重要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