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辛苦跑去体检,没成功,没有什么怨气折回来,然后去学校开体检表。
中午排练,搞LED背景,又上两节课。
保持定力,做有智慧的家长
关于怎样和仇亲的孩子相处,赢得孩子的信任,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力量和支柱,而不是影响孩子心境的干扰,这是一个我经过很多磕磕碰碰的体会:
1.孩子惊恐而无助,对外界反应过度,他们需要的是父母亲切而自然的陪伴,不是讲道理(他们懂,但做不到)、总询问(过多关切就是担忧和不信任)的盲目干预,家长要有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态度;
2.对于孩子的诉求要多加琢磨,要有预案,一旦他找你说话时,不要以自己为中心,不要讲大道理,先认同孩子,保持同理心,建立信任,再适当帮助孩子消除恐惧,理解过去的误区(尤其人际关系的困扰来自于缺乏经验,不会思考,总把理所当然的接近或者离开看成恶意);
3.父母的慌乱、无助、悲观、焦虑、绝望情绪对于孩子是致命的,因为他会觉得最后的避难所都不安全了,孩子最渴望有坚强、冷静、智慧的父母帮他渡过劫难,如果父母正好是相反影响,这样对父母的失望就会变成仇亲和敌意行动;
4.我和孩子曾和躁狂发作的孩子一起呆过,那时,最差的方式是父母软弱、哭泣,最好的方式是父母比较接近孩子地平静站立,预防最坏结果,但不轻易出手,等孩子缓过情绪冲击的高峰。
5.父母的四项修炼
(1)放手
只要不危及生命、不违法、不犯罪,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多干预和着急。放手对自己和孩子都是解脱,与其干着急,不如放松心态,调理好身体,静待花开。
(2)不求不助
“不求不助”是心理陪伴的基本原则,即在关怀对象没有主动诉求时,不要贸然介入,避免干扰或刺激对方。
对于患病而特别敏感的孩子,更应该如此。不要把目光聚焦到他们,让他们自己安心疗伤,去寻找他们自己成长的节奏和恢复的迹象。一旦好转,他们会主动提出想法,和家长交流。
(3)有求必应
多积累知识,摸清楚病情的原理、规律、对策,孩子有需要时,能给予清晰、冷静、明确的建议。
一旦孩子觉得父母在他们的表情发展方面有清晰、统一、智慧的思路,他们就会觉得有了定心丸而减少内耗,并更加愿意信任父母,配合治疗,这样就会加快恢复进程。
(4)不要着急
孩子的病,本来就是着急而不知适当退让导致的,家长的急,也在推波助澜。治疗过程,家长也要尊重规律,摆正心态,避免“追求立杆见影”的急功近利思想。
总想着“早点停药”、“早点上学”、“早点见效”,结果会适得其反。
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变化”。量变引起质变,积极变化越多,哪一天就会突然豁然开朗了,变成“当幸福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