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黑色蕾丝连衣裙裹身,拨向右侧的黑发散发着浓浓的女人味。与我臆想中的主角有一点不同,好感度似乎有所降低。
漂亮的履历,一路是学霸。当她提到第一份工作中,白人上司对她提出质疑让她在华人中开展的项目受挫时,她自我分析,淡淡的一句“我不是男的、我不是白的、我还不老”。让我的小小心结被打开了。她的同事都是五十岁以上的白人而且绝大部分是男性,可见她的优秀。
求学期间,除夕夜她说 “不学习就有犯罪感。”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但是还是枕着犯罪感睡着了。我曾经希望一个小长假或时寒暑假就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厉害的人。而结果都是虎头蛇尾,有开始没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有始无终。没有耐心去累积,也没有正确面对学习的平台期。
她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原本以为是英语系,没想到居然是德语系!从零开始学德语,一路痛苦的坚持。“晚上10:53背着一包德语书,拎着一本大字典……”回宿舍。这似曾相似的晚自修场景,而我自己当初总是早早离开教室,有时候甚至没有勇气离开宿舍去冷清的教师自修。
因为她的双语优势,加上她“没有办法不喜欢人”的个性,让她一路看似顺畅有贵人相助。
她是李亦雯,200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放弃牛津大学研究生录取,接受了由欧盟提供的Erasmus Mundas 全额奖学金,用英语和德语分别就读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经济学院和维也纳大学,全A的成绩取得两个硕士学位。2008年就职于资本集团(Captical Group),2014年加入南特集团(Nant Works).
她是《让世界成为你的主场》作者之一。因为这本书是她与母亲刘曼辉合著。这是一本80后的成长日志,也是一位50后母亲的成长日志。看新时代的女性如何朝自己的梦想努力,看上一辈的母亲如何育女,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
从李亦雯的故事里,有几点对我有颇大的触动:
1.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高考看似失利,实际上为她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加上她一贯的勤奋。双语成了她的优势。
大学期间发现身边的同学各异的价值观,而自己还在埋头做学霸,亦雯发现了自己开始了迷茫。读了万卷书,可是还没有迈出国门一步。她决定了不再做“好学生”,开始了“行万里路”观摩了和参与了不同的活法。她反复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你最喜欢做什么?
你最擅长的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今年4月份之前,我一直没有认真问过自己,更别说去尝试找答案了。但是亦雯一直在问自己这两个问题,认识自己、挖掘自己。
2. 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keep a cool head,主动选择
大多数人没有主动选择的能力,在该做选择的时候却选择“被选择”。很多时候,是自己读的书太少,行的路太短,不知道世上还有很多种活法。
亦雯在大学里不再做学霸,反思到自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始行万里路,大量社会实践走出国门。她的清醒头脑让她放弃牛津的光环,走步一条不一样的路。
反观自己,我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能力还只是在培养当中。并没有支撑自己完成一个多大的决定,虽然有一些梦想被埋藏在心底,不知应该说是梦想还是白日梦。
3. “反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耳熟能详,其实如果再怎么加强短板,也只能在平均水平,还不如不断加固最长的那根木板,形成差异化和比较优势。
在互联网的今天,用心打磨自己的优势在短时间里,更容易成为行业翘楚。
所以还是需要回到之前的两个问题问自己喜欢做什么?最擅长做什么?
书的另一部分是亦雯的妈妈穿插在其中记录女儿和自己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做学放风筝的母亲,真正的爱是放手,很多道理其实都是大道至简。
身为母亲和女儿双重身份的我。60后的母亲,80后的我,还有10后的儿子,而我的生活里又会演奏出怎样的人生故事?
作为自己人生故事的主编辑,我希望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