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育心丽谦·时间管理100天挑战营”第10天
【早起】5:10
【学习】1.通读《大学》《中庸》各一遍;
2.跟读《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第23、25、27课;
3.学习《学说集》“智慧教育定理”并写心得;
4.学习“时间管理100讲”第10讲及35讲并写心得。
【锻炼】蹲45分钟,抡胳膊100下,蹲墙30下,闭眼金鸡独立左右腿各4分钟
【箴言谨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
【日记】
说起公式,我们立刻会想起学生时代学过的各种公式,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等等,数不胜数。有些题目在理解了题意之后,套上公式就可以计算出结果了。这些公式大多是理科的。文科的似乎没有什么公式,也没有太多的公理、定理之类的。
告别学生时代,我以为从此再也不会跟那些看起来就头大,背起来更是晕菜的公式们打交道了,say goodbye的心情无比的happy。可是,可是,在我接触经典教育之后,竟然又遇到一个公式,而且是关于教育的公式——教育不是属于人文学科吗,能像理工科那样套上公式就算出个“人”或者教育产品出来吗?一团疑云飘过~~~不过,既然有人提出来了,那就看一下是怎么回事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
经过认真学习,发现,原来,这不过是用公式的方式来阐述教育思想的一种方式而已啦。不过,话说,这种形式还是挺新颖的喔,起码对小白如我来说是这样的。下面一起学习一下吧。
大智慧教育公式:Z=aM(平方)/NL(如封面图)
其中:Z=智慧,a=爱,M=学习内容的难度,N=年龄,L=理解力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一个人具有多少智慧,跟得到的爱和学习的内容成正比,跟年龄和理解力成反比。就是说,一个人在年龄越小,理解力越弱的时候,去学习越难的东西,并且能得到正确的爱,就会越有智慧,反之就越没智慧。为什么是这样呢?
先来看M,学习内容的难度,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变量,所以加了平方。那这个难度要怎么衡量?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对比,才能判断哪个难哪个不难。比如《易经》和《三字经》哪个难?显而易见,大多数人的直觉是《易经》难。那《易经》和故事、童话、绘本哪个难?很明显,仍然是《易经》难。那故事、童话、绘本和《三字经》呢?这个就不好说了,可能大多数人会觉得《三字经》难一些,因为里面有些内容需要解释才能明白,而故事、童话、绘本相对来说会通俗易懂一些。为什么一对比就能做出判断?因为不同难度的内容,所包含的智慧含量是不一样的,这跟作者的能量有关。像《易经》,是由伏羲、炎帝、黄帝、尧、舜、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好几位圣人创作和完善的,看着这些名字,随便拎一个出来,能量都足以让我们震撼,那这么多圣人的能量叠加在一起,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所以《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文化之源”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本典籍或书本无法撼动的。同时它也被称为“智慧之海”,显然,它的智慧含量是最高的,想要获得智慧,直接到智慧的海洋里捞取,不是最方便快捷的途径吗。而且,这个变量是加了平方的,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再来看N和L,年龄和理解力,这两个变量相互之间是成正比的,一般情况下是年龄越小,理解力越弱,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逐渐增强。而它们跟智慧Z是成反比的,就是说,在年龄越小,理解力越弱的时候,越可能得到更多的智慧。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越小的孩子越纯真无暇,小到刚出生的婴儿,就是一个晶莹剔透的精灵。这时候的他们,学习是一种本能,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其解,咬上奶头就吸,二便急了就拉,有需求了就哭,没有为什么,也不需要为什么,就是这样。随着慢慢长大,各种要求渐渐多了起来,比如吃饭要用勺子,二便要用马桶,见面要打招呼,在各种场合要有各种规矩等。他们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要开始思考,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世界是这样子的,等等,一不小心就成了活体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旦加入思考,受理解力的限制,对一些想不明白的东西,他们可能就会搁置一边,而不会像婴儿期那样直接吸收了。在继续长大的过程中,阅历渐渐丰富,和来自父母、老师、朋友等的各种教育、引导或交流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三观”和判断标准。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每当遇到新事物,拿出自己的标准来对比,符合的收下,不符合的pass,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这套标准本身正确与否,也没想过被自己pass的东西里有没有可能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宝贝这样的问题。一步一步地,离刚出生时的道越来越远,学习真正的智慧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年龄和理解力就这样和智慧成反比了。
最后是a,爱因子,这是一个常数,获得智慧的多少和爱的多少有关。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常数的符号(正号/负号,即真爱/伪爱)直接决定着整个公式的计算结果。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得到的是自己所需要的关爱、鼓励和帮助,就会成长为充满正能量的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相反,如果父母是打着“爱”的旗号,表面上在不断地给予,但实际上是却是在填补自己的各种需求(比如面子、虚荣心、让孩子完成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等等),这样的爱是带负号的,孩子可能成长为父母的工具,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回到公式整体,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我们在孩子越小的时候给他学习智慧含量越高的内容,并且给予足够充分的正面的爱,孩子就能学到越多的智慧。
智慧如你,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