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写在成长课后一年的感悟。
这一年多走来,我最大的一个收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
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而所有的关系的问题,本质是因为自己心中的匮乏。
萨提亚模式里面说,问题不是问题,你如何应对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这一年,我带着上课的觉悟去生活里践行,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去发现自己情绪背后未满足的期待和渴望,努力的试着给自己心理营养,也尝试着用一致性的方式去索取,去尝试对他人做不一样的回应,点点滴滴下来,关系都变得和从前不一样。
■亲密关系
从前,在亲密关系里,我常常争对错,是非,讲道理。
一碰到矛盾冲突,我们都不懂的表达感受和心中真正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如何去维护关系,表达爱。
上完课以后,我画了很多冰山,看懂了自己情绪背后的的想法,想法背后的期待,期待没有满足的渴望,从自己的,到别人的,一点点的看明白。
成长课冥想,表达情感艰难,但在努力坚持,接受现在的暂时,不放弃未来,可以继续努力。
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力量。
然后学会表达,真实感受,情感流动,从自己被看见,通过争吵冲突,让很多期待和需求浮现,也能够更多看见对方,我们的关系在往前。
现在,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默契,讲道理对错模式,就开启,我不听我不听回应提醒对方。
更关注彼此感受,重视对方感受,维护关系的基础上去做回应,行动。
我感受到更多的理解支持和接纳还有重视,心理营养补给。
在维护亲密关系的方面,除了给老公更多肯定赞美认同度的心里营养。
切实的去做给公婆心理营养的事,公婆关系好了,对我的理解支持多了,沟通也顺畅。
关系好的时候,身边的人的反馈回应,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被爱,他们给了我很多滋养,有时候我也会感叹自己其实很幸福也很幸运。
现在,我能够更深刻理解那句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俗话,「有关系没关系,没关系有关系。」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反复强调关系的重要,自己经营家庭关系之后才能更好去实现自我。
现在,我明白,关系好的时候,对差异更容易包容和理解,不认同但理解并且支持。
就像以前关系不好的时候,我跟婆婆提建议,她都不会接受,关系好的时候,她面上没有直接回应,可以回头都按你说的去做。
最明显的是,以前到点发现我跟孩子没有起床,就会在外面和先生拐弯抹角的发表意见给我们施加压力,这次疫情期间,在家的时候,我和孩子睡懒觉,公婆都没有任何意见和不满。
我自己也能更坦然的面对公婆对我的意见和批评。
记得有一次婆婆很婉转的提出建议说我得给孩子睡前干嘛干嘛,然后我直接回应,哎呀,我做不到啊,你说得特别对,我就是懒。如果是以前,我感受到公婆话语里的意见和批评,我很容易就进入战斗模式,开始防御。
■和父母的关系
和妈妈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上完课之后,我在生活中会惦记着给爸爸妈妈做心理营养,爸爸妈妈给我的反馈最明显的是什么呢?
我妈原来是很在乎钱的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妈妈总是攒钱盖房子,所以对钱的态度特别谨慎,会比较计较。
我和她关系好了之后,我发现,她在钱上,对我变得特别大方,各种支持不计较。
我真的特别特别感动,是因为我感受到妈妈对我的信任,还有她能够摆脱自己心里的恐惧和不安全感给我的无条件的支持
说了,亲密关系,原生家庭关系,还有和自己的关系,是我今天要分享的第二个部分,那亲子关系的部分我会在第三部分来分享。
■和自己的关系
和大家一样,当我走出去学习体验之后,从原来的,「不知道」到「知道」,接着想要往「做到」的方向努力的时候,就会遭遇很多困难。
有新旧认知在内在冲突较量带来的混乱,还有期待自己「做到」却没有「做到」的时候的失望和沮丧,等等。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
我会发现在学习然后想要去成长之后,难以接受自己知道居然做不到,这个时候我们会对自己其实是比学习之前更苛刻,更为不接难。
而这,是和我们在课上学习的,要给自己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完全背道而驰啊。
这个时候,我才认识到, 对自己de无条件接纳才是人生最大的功课啊。没有那么容易啊。
就比如说,在疫情期间,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长了,在家学习的任务布置给家长,关在家里的焦虑,各种夹杂在一起,亲子冲突是与日俱增,冰山那是一座又一座,痛苦自然是不用说的。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把自己之前画的冰山翻一下,我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期待,就是
「我会期待自己学习之后就要成为成长好的妈妈」
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会在亲子关系日常中,默默 对自己有要求,希望自己知道了就要做到,而当自己没有做到的时候,就会非常的愤怒,自责,挫败,继而沮丧,总之,就是一大堆一大堆的不满意自己排山倒海的将自己吞没。
试想下,那种情绪力量的吞噬,是多么可怕。
我头脑有一个画面,就是我自己那个当下的状态,就是,一边是「我想要做好妈妈」在拉扯着我,一边是「你怎么没有做到,你都学习了,你不是应该成长了吗?」这一类指责的声音形成的力量在拉扯我,而我自己,在中间是动弹不得的,被两股力量消耗着,非常疲惫。
那个画面让我感触非常深,我想到,孩子平时的状态大概也是和我查不到,他一边想要做让妈妈满意的好孩子,一边又被妈妈指责的应对,「我不满意你,你怎么没做到,你没有满足我的期待』给拉扯着,他也动弹不得,他也前进不了。
我们两个同时被卡住了。
这个画面,让我想明白了,想要突破和改变,只能从我放下对自己的指责开始。
这就涉及了,我如何去回应自己的没有做到好妈妈的时候,如何调整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其实,真的很难,我对自己如此苛刻那么久了,这个模式是如此顽固,甚至是不假思索的自动化反应,我需要要承认这股力量的影响力。
同时我也相信,这只是暂时的。
在冰山理论期待转化里有六种方法,我知道自己是想要选择放下期待,原来自己不完美,接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降低期待,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做不好。
但是,这些都是我意识层面的,我知道的,只是我现在暂时还做不到。
所以,我就坦白承认并接受我做不到,我接受了我暂时没有办法摆脱过去的模式,当我这么做这么想的时候,我感觉放松多了。
于是,我知道,接受我自己做不到不放下期待,也是接纳,反而会帮助我去降低期待。
是不是有一点拗口,我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
我想起来,去年成长课的时候,老师送了我一段关于情感表达是我不擅长的事,但我正在努力学习中,这一年,我在情感上的表达也渐渐的顺畅了很多,让我身边各种关系也在一点点进步,我想,关于处理对自己的高期待和高要求,我也会循序渐进的去实现
虽然这真的很不容易,我自己一路在积攒对自己的接纳,还有在家庭生活中,先生和孩子无形中其实也给了我很多的接纳,都在中滋养了我,一点点的卸掉我坚硬的盔甲,才有此刻比过去更能顺畅表达情感需求,更柔软的我吖。
所以,在第二部分,和自己关系里,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要警惕学习之后出现希望自己做成长了的好妈妈期待,同学们也有还没结婚不是妈妈,那这个期待可能就是,我学习了我就要做到成长,也要觉察自己有没有这样类似的期待
当我们放下对着自己的指责的手,允许自己做不到,接纳自己会在「知道」和「做到」之间的波折起伏的时候,我们反而是更容易在觉察我们的不觉醒和做不到中,缓慢前进的,因为会少了很多
■亲子关系
接下里,关于亲子关系的部分,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疫情期间,面对亲子冲突,亲密关系冲突自己升起喝多情绪的时候,如何让自己从情绪中走出来用到的一个转化的好方法,就是「边界」的概念,什么意思呢?
如果用动词来解释,就是「区分」。
当我有情绪的时候,我提醒自己边界概念,提醒自己区分,这是我的情绪,能够帮助我自己去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接下里我也会做进一步的区分
1)区分「我的」和「你的」
把「我的」和「你的」事情,情绪,想法,期待区分开来。
比如孩和我约定的做完作业没有做到,我很不满意,有情绪。
在这里,我会试着问自己,完成作业是谁的事情?
孩子的,不是我的。
而此刻我感受到不满意,生气愤怒,这个情绪是我的
那遵守约定,按时做完作业这个期待呢?
也是我的
同时孩子他对这件事的想法和感受还有期待一样吗?
可能和我不太一样,这就是真相啊,我们是不一样的。
并且,我们本来就可以不一样。
确认了差异,允许接纳了差异,冷静就会回来一点点。
第二个,区分「我们的」和「我的」
什么意思?
就是
我的行为,我的感受,我的想法,都不等于「我」这个人,这些都不能定义「我」
我会把我的情绪行为想法和「我这个人」区分。
我有不满意,我会生气愤怒,我有可能hold不住自己的情绪,就自动化回应发脾气指责
然后自己心里又会升起内疚自责。
这都是我,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好,不对
我努力告诉自己,没错没错,我做得不好,这是我自己的想法,
但是,想法,行为不等于我这个人就是不好的。
当我这样区分的时候,我会更容易接纳自己当下没有做好,停下自责愧疚负罪感这一系列情绪的内耗,才能够让我下一次更有能量去做到和做好。
如果你hold住自己,对方没有Hold住呢?怎么办?
刚刚「我们的」和「我们」里区分完「我的」和「我」,当然,「你的」和「你的」同样需要区分。
为了停止无止尽的冤冤相报,我会尝试告诉自己,想法和行为不能等同于人,他现在吧啦吧吧啦这样做,这是不好的行为,他认为什么不重要,这都是他的想法,同时,不能代表他这个人,要区分开。
当我们内在把行为和想法不好等同于人不好的时候,是什么意思?
比如说,你答应我的事情没有做到,你该做的作业没有,你一点责任感都没有。你不是好孩子。等等。
那这些「你不好」的信息意味着什么?
等于在掏空我们内心自我价值感的瓶子,为了维护价值感,我们会本能发起攻击的,因此更容易破坏关系,不利于解决冲突和矛盾。
所以,发生冲突时候,区分人,和这个人的整个冰山,也就是行为,感受,想法,期待,渴望非常重要。
我的情绪想法期待渴望是你的,你的是你的,我们可以不一样。
我们行为情绪想法期待都不能定义我们自身,我们怎么处理应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以及随之而来的感受,自己的想法和背后期待,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三个,区分「我的」和「别人的」
讲到区分,界限概念的时候,我特别想要分享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标准和别人的标准或者说是普世的标准做一个区分。
这个感悟是来自己我们家和孩子分房睡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家是两个男孩,弟弟出生的时候,哥哥3周岁多一点点,恰逢分离焦虑高敏感器,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家是两个男孩,弟弟出生的时候,哥哥3周岁多一点点,恰逢分离焦虑高敏感器,加上哥哥安全感没有很充足,为了照顾哥哥的感受,我就和先生商量决定我们开启4人同床模式,弟弟睡婴儿床,哥哥睡我和先生中间,一直持续到三周前。
4人同床是不轻松的,但我一直坚持,期间,公婆各种意见说这样大人也没办法睡好,哥哥这么大该独立啦什么,还有,孩子和父母同床睡越久以后分开越困难,越依赖父母啊之类的。
这个时候我就会回应先生说,哎呀,老公,你不要着急啦,孩子大了你求他跟我们睡他都不会跟我们睡的,等弟弟大一点,到时候两个一起分出去更容易,我们现在要珍惜和孩子一起睡亲密的时光啦,很快就会过去的,到时候,他会自然跟我们分离。
后来,我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反复的听到到精分的观点里讲孩子和父母同床睡对孩子的各种不良影响,心中也悄悄升起了各种恐慌和怀疑。
但是,我心中也有一个想法它很有力量,我相信父母给孩子心理营养充足了,他自然是有力量跟我们分开的。
于是,前段时间,心疼先生经常被哥哥的神睡姿给影响睡眠质量,我估摸着差不多了是时候分房了,心里也略带着些许怀疑和不安,我去和两个孩子沟通,各种鼓励他们尝试自己去自己房间睡,他们都同意了。
原计划需要一周适应4人同房从一个房间4人一张床搬到另一个房间变成同房不同床,俩孩子睡下铺,我和先生睡上铺,结果才过了2个晚上,他们就能接受把他们哄睡了我们再回房间睡。
第三周的时候,哥哥就有能接受不用我们陪睡着也能自己入睡的情况了。
这件事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如何把握育儿尺度标准的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
分房这件事给我的带来的启示是,世俗意义上大家都觉得对的,普遍人都认可的标准,只有你认同了才能成为你的标准
我曾经很困惑,我难以把握在关系里的各种度,特别是亲子关系里,或者是说在用了做判断和决策应对时候的评估标准,我总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我上课的时候,老师说,养孩子就是松的时候,紧一紧,紧的时候松一松?
我心里就很困惑,什么时候算是松?什么时候是紧呢?我该怎么判断?我是非常困惑的。
以前我不知道,现在我明白了。
就像老师上课时候说的,这个世界有A就有—A,没有绝对的A
我意识到自己的困惑是在追求绝对的正确 ,是在追求确定,是源自自己没有安全感,没有确信的部分。
分房睡的事情,让我深刻意识到这世界上是没有一把万用的尺,通用的标准,大家都觉得对的,普遍人都认可的标准,只有你认同了才能成为你的标准
自己的孩子最清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
直觉的准确建立在自己和自我连接比较好的基础上,内在的声音才会出来并被识别。
关于幸福的标准,关于是非对错标准,关于我们认定的标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是我自己选择和认同。
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有关系什么都没关系,没关系什么都有关系。
所有的关系的问题,本质是因为自己心中的匮乏,需要我们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警惕学习之后对自己高要求和高期待,做好对自己的无条件接纳和期待管理,允许自己从「知道」缓慢曲折前进走到「做到」。
成长是放下完美的期待,接受真实,承认脆弱,允许情感自由的流动。
我相信,我们一直都在成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