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1]也;后进于礼乐,君子[2]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1]野人:乡野平民或粗鲁的人。[2]君子:指卿大夫等当权的贵族。他们享有世袭特权,可以先做官,后学习。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感悟】
孔子在这里谈的主要是自己的用人标准,即任人唯贤。孔子所说的“先进于礼乐”是指先学习礼乐再入世做官,而野人则是指出身下层、家境普通或贫寒的平民。“后进于礼乐”则是指先得到官位后学习礼乐,不习礼乐而能身登官位者,显然都是贵族世家子弟。择人任职之时,如果有“后进”和“先进”两种人可供选择时,孔子主张选择后者。
南怀瑾老师的说法与此不同。南怀瑾老师认为,人类的先辈即上古之人根本没有文化道统。人类的文化是根据他们生活经验慢慢累积而形成的,我们后辈有了文化之后,生下来就接受文化教育,教育得好有高深的修养,受文化熏陶很有学问,给这种人起了个名字叫“君子”。
在现今,初入社会之人,人生经验比较浅,像块白布一样比较素朴可爱,但随着年龄变大,心机比较重,各种鬼主意越来越多,有时候人的年龄大一点,见识体验多非常可贵,但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年龄越大心机越重,所以孔子在这里是指:他宁愿选择那些朴素,而没有心机的人来做事,不喜欢心机太重,处处瞻前顾后,思虑再三的人来做事。
所以,事故与经验加到人的身上,有时候会使人完全变质,并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