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长大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低声唱,夕阳山外山......”小时不识人间愁苦,《城南旧事》读来只道是小英子在叙述自己的童年往事,娓娓道来。爸爸,妈妈,宋妈,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子--秀贞,还有那藏在草堆里的贼,不理小孩的德先叔,歪着嘴巴笑的兰姨娘......当时读到最后,还抱着幻想,妞儿是不是秀贞的女儿?英子最后有没有带着妞儿去找到她的亲生母亲?还带着疑问,藏在草堆里的贼他是坏人吗?我觉得他不是坏人,但是他确实盗窃了,警察就会抓了他。
读着读着,时间催着人向前走,我的《城南旧事》由青少年读本换成了纪念珍藏版,我也长大了。每每安静地练字时,喜欢在本子开始摘抄几个字: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大抵是一本印象深刻的书对人的产生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城南旧事的朴实无华,小英子的述说,在我的童年里已成为一种记忆,那时候的记忆一旦种下,就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为让你最有安全感的一段记忆。这段回忆,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赐予你力量,庇护你成长。
若说童年因年幼不懂人间愁苦,看了城南旧事也体会不出那一番人走茶凉殇滋味,只当是看别人的故事。而今长大后,则是看别人的故事,能想自己的人生吧。或许我们都曾亲身经历或者当过这样的旁观者,小时候跟着大人出街,偶遇路上衣衫褴褛的行乞者,小小年纪会下意识的往后躲,而居于好奇心又会盯着他们看,眼中并不存在任何异样目光,只是害怕大人口中的“疯子”。这时身旁的大人会拉紧你的手,告诉你,那是个疯子,别靠近他们,会抓小孩的。就像小英子跟着宋妈出街看见惠安馆的秀贞一样,宋妈告诉小英子,那是个“疯子”。大抵纯真是小孩子的共性,不管是年幼的小英子,还是年幼的我们。而长大后,遇到相似的场景,我们亦会对着身边的小孩说,别靠近那是个疯子呀......
文章中费解的片段,长大后再看回,依旧能理解当时阅读的心情。那藏在草堆中的贼,他因盗窃而被警察逮捕,然而其行踪只有年幼的小英子知道,而且小英子答应不会告诉任何人。当警察利用小英子作指引找到藏在草堆中的贼时,小英子害怕看到那个“贼”的眼睛,她像做了错事的孩子。她的内心世界纠结矛盾,此刻应该是在剧烈争斗。在满眼纯真的年纪,对人的好与坏辨识度并不高,或者是并不存在能对人好坏的辨识与定义,而是她答应过那个“贼”不能告知他人行踪,这是一种孩子般无比纯真的诚信与承诺,答应过的事情就要做到。然而警察能找到“贼”,正是靠利用小英子的指引。英子内心是充满无限愧疚的吧,无念之举,她怕“贼”会认为她不守信用,内心的惴惴不安。
当我们长大后谈论安全感时,能否记起儿时对安全感的体会。忆儿时,最大的安全感,大抵是爸妈相爱,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年幼不谙世事的小英子能直觉般嗅到父亲跟兰姨娘不寻常的气息,预感到不妙的未来,怜惜自己的母亲。当看到毫不知情的母亲还挺着肚子在厨房给家人做饭时,她只能哭。害怕吗,害怕。纠结吗,很纠结。单单纯纯的世界突然被大人们的复杂关系吓到。她害怕圆满的家庭被破坏,害怕母亲被抛弃。于是小小年纪便用自己的随机应变去撮合德先叔跟兰姨娘,以维护家庭的圆满,化干戈为玉帛,这般情商大概不是每个小朋友都具备。但每个小孩子天性都会很善良,就如英子,只是“赶跑了家庭的侵略者”,她偏私却坦诚,撮合德先叔和兰姨娘,也是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两全其美。
城南旧事里有最纯粹的孩子视觉,童稚的双眼去看世界,大人世界里的偏见,名与利,通通与她无关。骆驼队,秀贞,妞儿,“贼”,宋妈,德先叔,兰姨娘......这些人都路过了英子的童年,在她最纯真的年纪,给她带来了对于世界观的某些潜移默化的认知。城南旧事里发生的事情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不悲情却夹杂着成长淡淡的离愁别绪。北京城南的旧事,无可奈何花落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股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9月满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