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键词:评价。
在学生时代,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凡是考试、做题、或者写作文,我不喜欢老师在一旁观看,尤其不喜欢老师从旁指指点点,更不喜欢自己的作文或者题目被拿来做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无论我写的好或者不好都不愿意被人们评论。
但凡是老师的提问,我也从来没有一次主动举手回答的,即使我完全可以回答正确也不愿意回答,也许是害怕答错了被同学和老师嘲笑,也许是害怕老师的赞美或者批评?总之就是不喜欢被关注,反之,我就喜欢自己躲在个角落里安安静静的学(fa)习(dai)。
现在回想一下,也许是害怕某种压力。无论是回答问题或者是朗读范文,这都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这种评价实际上就是对你的回答所下的一种结论,这种结论无论是赞许还是批评,都会给人以无形的压力。也许当时害怕的就是这种压力吧。
柴静在《看见》中曾经说过,她刚开始做节目时遇到每一件事情都会去评价,但是到最后,她做出了改变:只描述,不评价。
对于任何事情或者事件,如果能做到不评价,那么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那么今天推荐一篇关于评价的文章:《为什么赞美有时不是一件好事?》,具体内容请自行搜索。
二、精彩文摘。
1,研究发现,「赞美」孩子并不总是有好处。因为聪明而受到赞美的会更担心失败,他们倾向于完成难度较低的任务,遇到困难更难坚持,易焦躁,甚至表现出自尊水平的下降。而另一些因为努力被赞美的孩子,会更愿意尝试新的挑战。
2,虽然赞美让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种评价。它把人捧到极高处之后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很可怕。当我们受到赞美之后,我们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这种赞美,会为此平添不少压力。
3,受到赞美会让我们产生压力,更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干脆什么都不做。「你们都夸我文章写得好,但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好法?我怕再写下去就会露怯。」我们用放弃来回应赞美。
4,评价接近于一种定义性的表达。对于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难有更多延展性的探讨。如果是现实的交流,很可能造成冷场:你都已经下结论了,我们还说什么呢?从这个角度讲,赞美甚至比批评更容易终止一个话题。
5,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它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一个不评价的老师,会这样问学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发生了什么呢?」而一个评价性的老师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前者是在关心一桩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后者就只是在训诫。
6,通过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我们则会更接近事件的真相。当我们站在这样的立场时,就等于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说吧,让我看到它,我对你经历的这些事感到好奇。」你无须辩解,只需要单纯地描述你的经验就好,这就是我们此刻关注的。
7,经验的描述看上去最简单,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远远比哪怕挖空心思给出的「赞美」更能表达出重视。
8,不懂装懂的人,往往更容易给别人武断的评价。
9,不评价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们打开更多的自己,同时也看到更多对方。
10,通过不评价的交流,我们表达出对人的兴趣,而且我们也会拓宽对经验世界的认识,也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联系。当然,前提是我们对这个人感兴趣,而且发自内心愿意陪他一起,观察和探讨各种经验的流动。
11,努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且充满了开放的可能性。当我们关注一个人的努力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嗨,你做的事我都看见了,而且我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
行而上,事则成。——上成读书。欢迎订阅公众号:上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