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精神内观的自觉要求,就翻出了家中的些典籍来看。其中艾扬格大师艺术的《瑜伽精之光》这一本书,说及瑜伽经是涵盖了艺术,科学和生活哲学等方面内容。
书法也是属于一种艺术的范畴,跟着这个线索去翻阅里面的细节。
翻看到力量篇3.3节的时候,翻译就挺有特色,“当冥想对象吞没冥想者显现为主体时,自我意思便消失了,这就是三摩地。”
好奇心起,将另外一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图解瑜伽经》拿出来比较,翻译是这样的:“全神贯注,是冥想焦点全部集中于冥想对象,冥想者仿佛失去了自身的形象。”
两相比较,还是觉得艾扬格的翻译会更容易理解。
艾扬格在注释的部分里面写了音乐家和画家创作时候的感觉;这些艺术家都是忘我的状态,沉浸在这个艺术创作之中。也可以说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从瑜伽的角度来说就是“三摩地”。
相信通过这个阅读对比,在艾扬格的艺术里,会发掘到更多的能够为书法学习所提供的宝贵滋养;相信古时候书法里的理论“意在笔前”这个观点,和瑜伽是相通的,到底是谁启发谁,现在也是很难说。但是,从这个《瑜伽经》的成书时间来看,这个观点会比我们书法的更早,它是更超前的。说不准的话,就是我们中国人在古代时候去印度去取经的时候,也是得到了这个意念回来,再应用于书法,是有可能的。
但是可以看得出,我们的古代圣贤书法家他们书写的时候,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很多都是通过一种外界的媒介,譬如说王羲之创作兰亭序的时候,是喝了一点酒;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在很悲痛的心情下所写出来的;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到底他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喝酒,那就很难说了。但是,根据文献资料,苏轼也有修炼瑜伽经历,在这修炼的过程中,能够达到三摩地的感觉。
相信在这个瑜伽经的里,能够寻找到更加丰富的书法创作养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可以将其打造成一个瑜伽书法体系,可以作为将来成人培训的体系,也是养生保健的体系。
近段时间研究瑜伽的,将它从书法研究的角度去探索,会有一个异彩纷呈的面目呈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