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孩子进行期中考试,通常情况下,在考试结束后两天的时间,老师会将考试成绩导入到智学网,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账号,家长或者孩子可以登入自己的账号,查看自己的考试成绩。但是这次期中考试后三五天,都从智学网上查不到成绩。我感到很奇怪,我问小羽:“为什么从智学网上查不到你的成绩呢?”她说:“老师没有导入智学网。”我又问“为什么?”她说“因为上次有两个家长攀比,弄的一个学生想轻生。”
真是恐惧。
但是,似乎并不是个例。
前天,我去同学家,把我家猫咪抱过去,让我家猫咪跟她家的猫咪一起玩耍一下。她就跟我讲起来,她一个同事问她家孩子考试成绩,我同学就告诉她了。结果是第二天上班,她同事告诉我同学说,晚上把女儿打了一顿。就是因为自己孩子考试不如我同学家的孩子。我的天啊,这是什么操作呀。虽然,我作为家长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是只要孩子指出来我还是愿意听取的。在我看来,有四种家长属于特别不称职的。
一、独尊型家长。
这种家长总是奉行“老子最大”的原则,习惯凌驾孩子之上,觉得孩子应该要怎么样怎么样,而不看孩子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更谈不上理解孩子。这类家长总是在提要求,将跟孩子的关系定义为上级跟下属的服从关系。你考试成绩好了,这是你应该做到的;考试成绩砸了,遵从不给点颜色就不长记性的做法。简单粗暴。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生冷,没有温度。
二、无能型家长。
家长就是将自己对生活工作的无能为力发泄到孩子身上。比如自己被边缘化了;升职差不多到了天花板;公司效益不好,收入降低,还房贷及日常支出压力陡增;还有夫妻之间的矛盾似乎越来越难协调等等,自己没有能力去化解或者接纳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却将心里的不满转嫁到孩子身上。当看到孩子在日常中的任何一点小事情,都有可能引起大爆发,虽然口口声声是因为孩子不争气,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宣泄自己的不满意,自己的无能为力。
三、保姆型家长。
顾名思义,这种家长对孩子照顾的事无巨细,几乎将所有心思都用到了孩子身上,不管孩子今年是几岁,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三十几岁,依然对孩子不松手,俗话说“有一种冷是你妈妈觉得你冷。”而且这种家长容易有这样的口头禅,那就是“你又不懂”“这都是为了你好”“你现在还小,根本不知道严重性”等等,中心思想就是你不行,我才行,所以你要听我的,我是不会骗你的。这类家长虽然跟独尊型家长表现是不同的,但是核心大同小异,就是掌控孩子的发展,控制孩子的思想。这种孩子,长大后,心理上可能难以断奶,遇到事情,容易逃脱,没有责任感。
四、甩手型家长。
孩子小的时候,主要由上一辈抚养,习惯了自己的生活,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给予关注,往好的说是放养,其实是不想花费心思和精力,更谈不上好好的陪伴孩子的成长,甚至在孩子成长的里程碑似的事情,也会无故缺席。
孩子成长中,学习当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作为家长必须要注重孩子的人格发展。陪伴,不是不放手,是陪他们一路成长,要看到孩子在学习、交友、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及遇到的难题,在孩子遇到的难题时,我们与他们有商有量,共同解决。这样,孩子能够更好的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情感支持。
前段时间“北大学子弑母事件”,让人很震惊。在所有人眼中的“完美孩子”,有计划有预谋的对自己的母亲进行残忍杀害,事后还骗取了140多万,怎能不让人心痛。事发原因,我们不清楚。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人格发展,应该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也有人说,现在的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更像是经纪人的关系。所有事情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分数)而开展的。学习成绩当然重要,但是把学习=分数,真的就不对了。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拥有更多 “看见”的力量。我们要看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如何,要看见孩子日常的努力,要看见孩子的笑脸,也要看见孩子的小伤心。同时,认真对待跟孩子的每一次交流沟通,在沟通中,告诉孩子,你的努力,爸爸妈妈都看见了。同孩子一起高兴,一起伤心。这样,孩子不仅在成长中获得了父母情感的支持,而且长大以后,也会对周围人比较有同理心,也能够建立自己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但是身为父母,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学习,要避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的头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客体,不是用来攀比的物品。作为家长,我们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在这个基础上,为孩子尽可能的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能够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潜力,孩子成年后,能够把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活的丰富充盈,难道不是家长最大的欣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