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最细思极恐的,就是将后半生消磨在柴米油盐中。
前两天晚上,小玻和小姐妹阿顾聚餐,免不了又是一番“互诉衷肠”。聊得最多的,就是工作上的不顺心、生活上的不如意,用八个字总结就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用四个字总结就是“工作、生活”。
“好像结婚之后,整个人生中,就只剩工作和生活这两件事了。”阿顾说。
李宗盛的《凡人歌》说:“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我们多数人终日奔波皆是因为工作,而工作所求,不外是为了“生活”。
作为一个女人,也似乎天生就要为家里的柴米油盐琐事操心劳力。但是柴米油盐磨掉的,不仅仅是女人精致的妆容,还有女人的见识和芬芳的灵魂。
人都是社会性、群体性生物,在这里群体里,如果跟不上社会的步子,会被社会淘汰;如果跟不上企业的步子,会被企业淘汰;如果跟不上朋友的步子,就难以再融入朋友圈;如果跟不上家人的步子,最后可能是吵架或者话题变少,最后同床异梦,劳燕分飞。
为什么会这样讲?客观条件是男人们的重心始终以工作为重,关注的信息、交往的人群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个人“修为”呈现出相对专注、上升明显的状态。
而女人的时间和注意力要分成工作和家庭两个部分,所谓“一心二用”,不仅个人成长速度打折,甚至还可能会负面抵消。好一点的就变成了《麦琪的礼物》里的德拉,更有甚者,直接成了我们通常所谓的“黄脸婆”,浑身上下,不是油渍就是油烟味,就连自己可能也不愿意揽镜自照。
然而,什么是生活的仪式感?
小玻的朋友圈里有个圈友时不时会发一些她的练字、画画作品出来,也可能是她给孩子做的早餐。这些早餐可能是一幅“小桥流水”,一幅“蝴蝶戏花”,一幅“绿柳垂杨”……不论是什么,我们都能透过这些被做成画的早餐,看见她做饭时认真的神情以及她对生活虔诚的目光,她是一个把每天的生活都过得相当有仪式感的人,就连一日三餐都做如此诗情画意。如此人生,处处皆是美景。
我们所说的生活的仪式感,不仅是华丽的节日盛典,也是内心对生活之美的执著践行和追求,这样的追求,不必昂贵,不必铺张,只需要一份心情,一丝宁静,一刻愉悦。
小玻有时会在假日的早上,将窗台细细地擦干净,再铺上一层珊瑚绒垫子,泡一壶普洱,携一本喜欢的书,就这样赤脚在窗台上待上一天半天,心里宁静得很,也美得很。
也或者在周末的时候,选一个城市周边的景点,一日或者两日就可以往返的那种,和家人孩子一起去细细地走一圈,优哉游哉,拍下出游途中发现的每一处美景,尝一尝路边的诱人小吃,也看一看繁华大街上,不同人群的不同神情,去想象他们背后的故事。
这些,都是她喜欢的生活仪式。
生活仪式是为浪漫保鲜的不二法宝。
“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 生活皆属不易,但总有人能在逆境中将生活过成一首诗。
某学人的妻子在文革时期被打入牛圈,与唯一的女儿相依为命,衣食难继,却依然时常摘一束野花插在牛圈,用仅有的食材认真做一顿美味的“盛宴”,为困苦的生活增添一分美丽和温馨。于她自己,能透过那份美,葆养平和宁静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于她的孩子,即便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依然长成了一个既从容又坚强的美丽女性。
北岛的一字诗《生活》,以“网”为喻。可是,我们不是蚕,又何必作茧自缚?
如果我们已经被生活“网”住了,那我们何不私密或公开地举行个简单或隆重的仪式,让自己跳出来,以“美”的眼光重新审视“生活”,去发现那些可能已经蒙尘的美。如前面所说,一顿认真的晚餐、一场释放的旅行、一次心灵的对话,或者任何其他平时想做而未做的事,或许都可能是我们涤洗混沌生活的转折点,也可能是另一束照亮生活的浪漫之光。
毕竟,被“光”滋养的女子,更容易点亮灵魂,释放持久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