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假设浏览器存在一个缓存数据库,用于存储缓存信息。
在客户端第一次请求数据时,此时缓存数据库中没有对应的缓存数据,需要请求服务器,服务器返回后,将数据存储至缓存数据库中。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时,会先向缓存数据库中请求数据,如果没有缓存数据,则客户端会向服务器请求数据,服务器会返回数据和缓存规则,之后客户端会将数据和缓存规则存在缓存数据库中;如果缓存数据库中有数据,则会由缓存数据库直接返回数据。
HTTP缓存有多种规则,根据是否需要重新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来分类,我将其分为两大类(强制缓存和对比缓存)。
强制缓存如果生效,不需要再和服务器发生交互,而对比缓存不管是否生效,都需要与服务端发生交互。
两种缓存规则可以同时存在,强制缓存优先级高于对比缓存,也就是说,当执行强制缓存的规则时,如果缓存生效,直接使用缓存,不再执行对比缓存的规则。
强制缓存,在缓存未失效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缓存数据,浏览器在向服务器请求数据时,服务器会将数据和缓存规则一并返回,缓存规则信息包含在相应header中。
对于强制缓存来说,响应header中会有两个字段来标明失效规则(Expires/Cache-Control)
Expires:该值为服务端返回的到期时间,即下一次请求时,请求时间小于服务端返回的到期时间,直接使用缓存数据。不过现在浏览器均默认使用HTTP 1.1,所以它的作用基本忽略。HTTP 1.1版本使用Cache-Control替代。
Cache-Control:这是重要的规则,常见的取值有private、public、no-cache、no-store,默认为private。
private:客户端可以缓存
public:客户端和代理服务器都可以缓存
max-age=xxx:缓存的内容将在xxx秒后失效
no-cache:需要使用对比缓存来验证缓存数据
no-store:所有内容都不会缓存,强制缓存和对比缓存都不会触发
对比缓存,即需要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可以使用缓存。
浏览器第一次请求数据时,客户端将备份的缓存标识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缓存标识进行判断,判断成功后,返回304状态码,通知客户端比较成功,可以使用缓存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