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有效管教孩子。
现实生活中家长希望孩子配合的时候,常用的几种方法是什么?
作者在本书中做了总结:责备和问罪、谩骂、威胁、命令、说教、警告、控诉、比较、讽刺挖苦和预言。
我们当然不会承认,这些看起来就可怕的方法,竟然是我们常用的管教方式,好在现在知道并不算晚,拒绝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避免孩子在未来持续受到伤害。
不用这些方法,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合作中来。
具体怎么做,作者给了五个技巧。
首先,描述你看见的问题。
例如,孩子忘记关水龙头了,怎么办?
不要像以前那样责备他,说他不负责任。只需要描述你看到的就好了,直接告诉他:“你看,水龙头一直开着,而盆里的水已经满了。”
孩子马上会知道应该关水龙头了。这样的描述,要比责备的效果好很多。
比如,孩子上完厕所忘记关灯。千万别再说:“告诉你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要关灯。”只需要描述一下你看到就好了:“厕所的灯还开着呢。”
描述问题是一种提醒,没有批评,没有责备,孩子不会反感,会主动改正这个问题。
️ 第二,给出提示。
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谁喝的牛奶不放回冰箱?谁没把果皮扔垃圾桶?
这样的话一说出口,其实就是责备和问罪,孩子自然会反感。
这种情况,其实给个提示就好了。比如说,提示他如果牛奶不放回冰箱就会变质,果皮应该扔进垃圾桶里。
️第三,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有研究发现,简单的提醒比长篇大论更有效果。孩子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而且越有效。
当孩子出门忘记拿东西的时候,不要指责他记性差、丢三落四,简单说一句“你的包”,他会记得更牢。
️第四,说出你的感受。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感受不应该告诉孩子,这么做会失去家长的威信,也有家长觉得孩子无法理解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思维。
但其实,在沟通中家长说出自己的感受,是非常的重要的。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你不喜欢他捣鼓你的头发,不喜欢他扯你的胡子。
当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后,孩子也会明白,原来家长和自己一样,也有不喜欢的事情,也需要被尊重。
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更容易和一个会表达情绪的人合作,前提是你要把它表达出来。所以说,父母可以放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 第五,写便条。
有的时候文字比口头说更有效。
比如周末的早上,孩子想去敲父母的房门,如果他看到房门上贴一张“请勿打扰“的小便签,他会想起来昨晚妈妈叮嘱过,不要打扰他们睡懒觉。
如果孩子总是忘记收拾玩具,也可以用这个办法,以玩具的名义给他留张便条:记得把我放回原处哦。孩子会更主动收拾玩具的。
这就是让孩子自愿参与合作的五个技巧,通过这些技巧,孩子会更愿意和我们沟通,我们也会更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