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中生活中的思维逻辑和影视表现规律
镜头的组接要符合观众生活中的思维逻辑,不然观众会困惑,会看不懂。要明确要表达的内容主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即思维逻辑来确定该选用什么镜头,怎样将它们组合。
景别的变化要“循序渐进”
一般来说,拍摄同一场面的时候,景别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容易产生跳跃感。比如,不要将远景和特写组接在一起,由远景直接接特写,景别跨度太大,跳跃感太强了。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由远及近(前进式句型),或由近及远(后退式句型)。
前进式句型:指景别由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逐步过渡。常用来表现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绪和剧情发展。
后退式句型:反之。
同景别同角度的镜头不要直接组接
同一机位、同景别且又是同一主题画面的镜头不要直接组接,一方面是这样的镜头画面内容变化小,太雷同,接在一起像同一镜头不断重复一样。另一方面来讲,同机位同景别同主体的两个差别不太大的镜头接在一起,只要画面中的主体稍有不同,在镜头切换时,给观众的跳跃感很明显,这样的剪辑非常生硬。
在剪辑中有个30°原则,指两个镜头机位的角度至少相差30°,这样剪辑在一起,就不会让观众感觉到有明显的跳跃感了,而是让观众比较自然地觉得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的视角。
若在前期拍摄时已然已拍摄了这种相似度很高的两个镜头,也不是不能用,只是不要将这两个镜头直接组接。
要注意主体运动方向和轴线规则
要注意主体的运动方向,比如A镜头是人物在荧幕上向右运动的,那接的B镜头里人物也应该是向右运动的。不然前一个镜头在向右运动,下一个镜头又是向左运动,这种“撞车”运动方向,展示了错误的空间环境,会让观众会困惑会云里雾里。
所谓的轴线规则,指画面不能出现跳轴。拍摄中有180°原则,指摄影机的位置只能在主体运动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话主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都是一致的。不然会传达出错误的空间环境,让观众困惑。
动接动,静接静
两个镜头,若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那可以动作接动作,达到顺畅过渡。比如A镜头是人物从椅子起身时结束,B镜头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或景别开始显示人物已然将要站立开始。
但若两个镜头里的运动是不连贯的,不能直接在主体运动就切,更不能将切断的动作组接在一起,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你不能将从椅子上起身的镜头切断然后直接组接人物在另一个场景打球的画面,这样会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而是要在逻辑合理的地方剪切拼接,比如前一个镜头完整的表现人物从椅子上起身并走到窗户前站立静止,然后接下一个镜头人物点燃了一根香烟。即“静接静”,前一个镜头由运动到静止,然后接下一个镜头的静止。
“静接静”里,前一个镜头结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后一个镜头运动前静止的片刻叫“起幅”,
上面说的是镜头里主体的运动,其实“动接动,静接静”也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如果一个固定镜头,接一个摇镜头,则摇镜头开头要有起幅(即以静止开始);相反,一个摇镜头要接一个固定镜头,那么摇镜头要有落幅(即以静止结尾)。如此是为了“静接静”,让两者的组接比较顺畅,不那么跳跃。
镜头时长
每个镜头停滞的时长,首先要根据表达内容的难易程度、观众的接受能力来决定。远景中景等包含的画面元素较多,要想让观众获取到全部画面信息,就得有稍微长的停滞。相反,若画面是特写等内容较少的画面,观众只需要较短时间就可以获取到最后信息,所以不宜停留时间过长。
另外,还比如镜头中画面比较暗,或者暗处是重点表现的讯息,则应该稍微停留一会儿,好让观众获取到这些你想表现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