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才华横溢的天真闺秀,到伶仃漂泊的孤独终老,李清照的一生有繁花似锦的汴京生活,也有归去田园的恬淡日子,有夫唱妇随的琴瑟和鸣,更有孤苦飘零求告无门。她的人生历经时代的变迁,也因此留下了无数让人回味隽永的作品。
提起她,有人感叹她的才华横溢,有人同情她的晚年孤苦,有人说她“好酒,好赌”,“晚节不保”。其实李清照,也是万千普通女子中的一员,生于男权当道的宋代社会,她却拥有一个“穿越了”的现代女性灵魂。她自带一种洒脱,大有一种既然不能改变生活的苟且,那我就在心中追求诗和远方的态度。正是这种与时代不符合的灵魂,给了她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才华,给了她丰富大胆的生活体验,更给了她曲高和寡的孤单与寂寞。生活也许没有最终给她应有的回报,但是历史却有,她就是当之无愧的“千古第一才女”。
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的一个暮春,李清照出身在一个诗书传家的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师从韩琦,也是”苏门后四学者”之首。她的母亲也是知书善文,所以在家庭的熏陶下,她从小就素有才名,就连同时代的文人大家,都对她赞誉有加。
传言中李格非是个“女儿控”,此事虽然已不可考,但是从李清照少女时期的词作中,可以窥见一般。李清照的两首流传甚广的《如梦令》记述了她的闺中生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不同于一般大家闺秀的生活,李清照过的颇为自在洒脱,兴致来了喝几口酒,高兴了还自己撑船采菱赏花。在家人的宠爱下,甚至还有现代“自由恋爱”的选择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等欲说还休,倚门回首,天真聪慧里又带着羞涩顽皮。难怪“客人”赵明诚回家后立刻跑去和他老爹报备,说老爸,我昨天梦到了一本古书,上面写着““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这种有话不直说,“欲说还休”的态度和李清照真是天生一对。还好他老爹赵挺之也是个文化人儿,一听,这不是“词女之夫”么,好吧,儿子是看上了李清照了。
二:红藕香残玉簟秋
十八岁的时候,李清照就这样嫁给了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两人真是琴瑟相和,声磬想协,且都酷爱金石考据。当时还在太学的赵明诚,为了给李清照带去她喜欢的碑文,放学后常常典当自己的衣物,跑去市场为李清照挑礼物,回家后,两人挑灯夜读,誓要“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有了这样一位人生知己,李清照在字里行间,毫不掩饰对婚姻生活的快乐追求。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大家闺秀举案齐眉,李清照的新婚生活过的颇有现代风情。一会儿是“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娇嗔,一会儿又是“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的大胆奔放。
然而生活肯定不能一直艳阳高照,政治动荡导致李格非被罢免,李清照不得不和父亲一起回归原籍,夫妻两地分离。一个是朝廷新贵,一个是随家人黯然回乡,按道理就该上演《我的前半身》了吧,可是李清照不,哪怕人不在,心也要在,既然不能说给赵明诚听,那也要写给赵明诚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极尽相思,此中情感读来口齿盈香。元人笔记还记载,李清照有一次将重阳日思念赵明诚的一首《醉花阴》寄给了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 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你看,同样的纱橱,以前凉是映照着“笑语”,而今凉确是映照着“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读过这些词后对妻子的才情敬佩赞叹。传说他曾经三天三夜写下了五十篇醉花阴,给好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仔细研读,最后说,唯有三句写的极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自此后赵明诚对妻子心悦诚服,自叹不如。
三: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崇宁五年,李清照二十二岁,蔡晶罢相,朝廷大赦天下,李清照得以和丈夫团聚。然而,命运总是变化莫测,次年,赵明诚的父亲被罢官,李清照只好随同赵家一起再次离开京城,隐居乡里。然而,李清照却并不因此觉得被生活亏待。反而将乡间的生活过成了隐居东篱,不仅仅不以为苦,还过出了无限乐趣。
她将住处命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取义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对这段生活是这样描述的:“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其实这一段长达十年的平静生活,是李清照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从二十岁走到三十岁,没有了少年时的娇憨天真,却有了岁月沉淀后的恬淡安然。烹茶煮酒,共度诗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是“赌书消得泼茶香,当年只到是寻常”。在这一段日子里,李清照就如同一个幸福的平常女子,享受着家庭的平静岁月。然而李清照愿意一直甘于平淡,做为宋代世家出身的赵明诚却不甘寂寞。
四: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李清照生命里的严冬,从赵明诚重新走上仕途开始,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夫妻之间有了分歧。李清照44岁的时候,“靖康之变”,北宋的时代彻底结束。而“青州兵变”,更让李清照存于老宅的大部分金石收藏毁于一旦。更让人寒心的是,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居然在战火中弃城而逃,这对于心怀家国的李清照来说,实在羞愧和心寒。
夫妻两之间的气氛尴尬,在向江西逃亡的路上经过乌江,李清照写下了著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何等慷慨雄健、掷地有声,出自女子之手,当真不让须眉。
命运似乎并没有停止对李清照的考验,建炎三年,李清照46岁的时候,丈夫赵明诚病逝回京的路上。自此,李清照不得不奔走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忍受着点滴收藏起来的书画作品不断的流失,毁坏。孤苦之下,她选择了再嫁,希望能继续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不幸的是,这一次婚姻所托非人。按道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该认命好好过了吧。李清照却不是,在世俗充满批判的声音中,李清照坚持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生活,利用法律,打了个著名的离婚官司,哪怕因此身陷囹圄。此等敢作敢为,实在与当时的传统女性观念格格不入。
种种急转直下的命运安排,让乱世飘零的李清照愁苦不堪,在词中她如此写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种凄凄惨惨戚戚,其实只有一半来自于逃亡生活的孤苦,更多的一半是来自于错生的这个”现代灵魂“的精神孤单。曲高和寡,世人窥探的是李清照金石收藏的值钱珍贵,而不懂得这些东西对于她的真正意义是文化价值和精神共鸣;讨论的是她的再嫁再离,却看不到这背后那颗自由自我,并渴望被理解的孤单灵魂。
李清照晚年的时候,看到友人带了一个机灵的小姑娘来做客,于是想以文辞之学传授,结果这个孙姑娘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之后这个姑娘的丈夫陆游先生,也颇为赞赏,甚至觉得孙氏这么做很值得称道。在古代的社会里,李清照这样的女性,注定是不容于世俗的眼光。
然而又怎么样嘛,做为一个”穿越了“的现代女,是会被这点事情打击的么。当李清照从愁苦中挣扎解脱之后,犹如涅槃重生,她忘记了自身的贫困悲苦,而将自己的眼光放到了家国天下。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激动万分的写到“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何等壮怀激烈。
不仅把词写得豪情顿生,生活上李清照也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她写得《打马图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 明确的告诉你,我就喜欢博弈之戏了,生活里一安定啊,我就要先娱乐一把。而且不仅告诉你我喜欢这个事,今天我还要把怎么玩,详详细细写一本书给你看。
身处在动乱变革的年代,对一个敏感多才,灵魂自由的女子来说,也许是不幸而孤单的,然而这些也造就了李清照与众不同的人生,磨砺了她的才华,在宋代熠熠星辉的文坛上,她强势杀出,成为了唯一一个闪亮不让须眉的女性词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也许生活是不可能变成完美的,然而快乐时享受生活,苦难时就用心体会生活,在历史洪流滚滚而去的车轮旁,她自顾自的自由绽放,优雅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