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并不是我的故事,而是我讲的故事。
这个故事它可能从来都没有发生在我身上,我甚至没有亲眼见过,也许只是碰巧听到过而已,但是它从我的嘴里说出来,它便成了“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和原本的故事区别在于哪里,原本的故事是一个事件,而“我的故事”是一个带着我的想法的议论。
我讲某个故事,原本的故事不一定和我讲的一样,我从讲述开始,就融入了我自己的主观想法,所以看故事,不是单纯的看这个故事,而是看我对于这个故事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这样去看故事,读出来的是一种情绪,是写故事的原因,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是因为我想要表达什么,而不是故事本身要表达什么。
有人说:“从一个人的文章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人品和性格”,说实话我觉得有点悬,但是从一个人的文章里应该能够看出他对于某件事的态度,它的观点不就是它的态度吗?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的故事”里表达的很多都是我自己的态度,也仅仅代表我自己的态度,我提到的大多数也只是我看到的那些人的大多数,不以数据说话的时候,只是代表我自己。
因为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只知道自己的态度,所以如果还有另一个人也看了这个故事,他可能同样会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而他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会截然不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本书,每个读者看到的都有所不同,那么同一个故事,旁观者拥有不同的想法也是正常的。
我写故事,你看故事,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我写的是我眼里的故事,你看到的是你眼里的故事,所以我们想法不同太正常了。正是因为有不同的存在,所以我要给你呈现我对这件事,这个故事的态度,然后由你来评论,来告诉我,你对于这个故事的态度。不同,所以才有了讨论的必要,要是大家的想法都一样,那还有什么意思?
再说“我的故事”本身,它又两个特别,第一,它不够客观,第二,它高于生活。
第一,它不够客观,是因为我会偏心。
“我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和故事本身区别开了,因为我讲述某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不可能不偏不倚,客观公正,我有自己的判断在里面。退一万步讲,不谈事件本身,单从感情出发,假如我讲述的故事是两个人在吵架,其中一方我认识,另一方我不认识,那我在写的时候就会偏向于我认识的那方,不论这个事情到底谁对谁错,我就是这么有原则。
我觉得偏心是正常的,就想作者写小说说,小说作者喜欢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但是所有人物里面,他也会对某一个人物有所偏爱,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完善,他在这个人物里寄托了浓烈的感情,这就是他对于这个人物的偏爱。(虽然我不写小说,但是我看小说,我也关注小说作者,看对于作者的访谈,以上访谈里面会提到)
二次元的一个纸片人都可以得到作者的偏爱,那么真实的人物得到偏爱不也很正常嘛。
第二,它高于生活,是因为我需要加工。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是它又高于生活,文章也是这样。这个故事,它也许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但是它呈现在纸面上的时候,是已经经过了加工的,它和原本的故事不一样。
不是说这个故事和现实出入有多大,而是事件放在纸面上会有选择性的添加或忽略一些东西,这样是为了更好的阐述观点。
正因为这一点,所以我写的文章我从不愿意让我在现实中的朋友看到,因为害羞,因为怕出丑,更多的是因为故事中的他们是他们,又不是他们。
那些我身边的故事,主角和配角就是他们,他们知道事情发生的经过,而我的文章对于一些真实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做了少许的修饰,这一点修饰往往就是我自己的态度,而我不愿意它被我认识的人看到。
说实话,这样的故事,它不真实客观,再加上我还偏心,也许并不适合拿来做例子,也不适合用来引出观点,可是那有怎么样呢,主动权在作者手里,在不改变事实的前提下,我也只是写了我想写的,表达了我想表达的,我代表的永远也只是我自己的态度。
“我的故事”它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