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岸见一郎与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书中第二个打动我的观点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做到课题分离”。书中借由青年和哲人的对话,阐释了这一点。
哲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青年:分离之后再怎么做呢?
哲人: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
青年:……仅此而已吗?
哲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哲人: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这一点,似乎与我们往常的观念相违背,这也引起了书中青年的强烈抵触。我们看了太多讴歌敬业的老师使出一切方法追回逃学的孩子、父母冲破一切障碍全力培养子女的故事。我们认为,在孩子不具备选择能力、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之前,我们必须要以全部的精力来确保孩子走上正途。这是我们爱子女、爱学生的方式。
但是,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我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孩子避开人生中的礁石,反而有可能导致孩子遭受到更大的挫折,甚至一蹶不振。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不是说我们应该完全不管孩子,而是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其实有一个很形象的俗语可以表达这一点:“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直面课题的是孩子,下定决心的也应该是孩子才对。
尽管跌跌撞撞,但是也要让孩子自己去走属于他(她)的人生路,父母可以在旁边准备随时提供帮助,但是不能代替他们去走。这更是一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方式。
虽然我没有小孩,但是,这一点对我的冲击非常深。我有几个朋友,三五不时地总喜欢说:“心情抑郁、生活颓废、身体不好、存不下钱。”我每次都非常积极地给他们提出我的建议,从书上看来、听演讲听来的,我都一一分享给她们。我非常希望真的能够帮助她们解决问题。不管是温和的、鼓励的、毒舌的、摆数据的,各种方法都试过了,不过之后还是会第一千零一次地听到她们诉说“不快乐”。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我不会是任何人的救世主。我可以将她们带到水边,但是我没有办法逼着她们完成人生课题。
回想我自己的经历,不也是这样吗?从未有人逼我每天看书、逼我每天看公开课、TED、逼我运动、逼我学习理财......这一切都是我心之所向,自然而为的事情,自然,不觉得苦,也不觉得勉强。
但是,我不是她们,我无法替她们作出决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不比谁高人一等。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人生课题,别人可以建议,但是我们只能自己作出选择、采取行动、承受结果,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