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7
地址:大溪地
上一堂课在顺理一些自己的思绪与节奏,导致备忘写的很“分离”,课堂知识与备忘路的分离,无法进入到场景中去跟随叙事和一个个的案例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一堂课T重新回到上堂课的内容,重新做出接口与两篇同伴的备忘分享,教我们叙事的能力,场景来龙去脉的交代,而不是诈懵懵的逻辑混乱,再次温习:偏执—分裂位。
一:PP备忘录分享与解析、现场指导(跟一个人的进程学会观察与聆听)
开场:
T:用词语铺成内心结构,缺音乐的滋润和浇灌,缺文学的滋润与浇灌,缺哲学的滋润与浇灌。
第二段,情感与灵感出来了,在行文逻辑中要有背景的交代,否则逻辑不清楚。
第三段,《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者耶跋摩从信印度教到信佛教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性格的演变》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两面被展现了出来,一面是冷酷与残暴,另一面是温情与仁慈,在者耶跋摩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通过对敌人的征服,扩大了自己的帝国,创造繁华似锦的局面,另一个是对子民的仁慈,和平,这个与他的信仰有关从印度教转向佛教,提醒:在记录叙事的过程中有全面的交代。
性格的两面性,冷酷与残暴,温情与仁慈,在人的身上都有,只不过他的性格是及其突出,他是王者,他在金字塔的顶尖被展现了出来,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你对一部份人是充满了顺从与服从,另一面是充满了暴力,征服,压迫感,这是对一个人性格均衡的评估,有的人的性格会失衡,性格失衡就会在某个功能特别的突出,在另一方面就会显得很弱,这样的话我们看他的人格层面就会很固执与僵化,他的性格旋转不起来,也就意味他有老化和僵化的层面,值得我们去探索。
印度教让我们感受到了旺盛的情欲带来的张力,就如同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要有顽强的斗志,旺盛的情感,年轻的生命就应该去经历,把生命的能量与活力推演出来,年轻的生命是辉煌的。
第四段,场景的交代(可以以一个案例与生活的小插曲插入)
一个小女孩的楼下发生了一场车祸,妈妈在阳台上晒衣服的时候目睹了一场车祸的全部场景,一个60的老人被车撞的飞了出去,倒在地方一动不动,老人的家人赶到现场边按人中边呼救,这个母亲站在阳台上静静的目睹一切的发生被震撼了,小女孩问妈妈发生什么了,母女两就这样静静看着这一幕,悲伤与痛苦。
T:学习建立文学底子,用故事,叙事的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发生着的的一件件事情,在场景中:你在观察,也在卷入,如何与场景对接?通过阅读文学的熏陶,积淀让你内心的意象,让内心活跃起来。
往往我们在面对一个场景的时候是阻隔的、因为没有经历过这个场景,你就无法进入有效的叙事,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经历那么多的事情,却不知道说什么?比如:很多人一周找T做咨询,却不知道说什么?反而是T有很多问题想问,讲着讲着快结束了,来访者才说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讲呢,偏执分裂位,这由此看见我们的内心有多么深的隔离,很多孩子也是因为有那么多的隔离导致只看到份客体,不是统整的,只是部份功能性的,体会不到客体的存在,只盯着那个部份功能能不能满足你,不能满足你就生气,满足你就觉得好,形成单一的判断,只有好与坏。
二:Zl备忘分享与指导
一开场就有很好的交代。
文章以案例的方式来叙述很有层次感,中间也有不足之处,每个人的阶段不一样,我们如何培养萃取的能力?因为写是要有充分的经历与积淀的。
课堂知识———细细的展开与解构
孩子如何在防御中形成“病理性的隔离”【分裂--偏执Position的空间结构的形成论述】
A.人格的发育与客体关系建构的能力
客体建构的能力越强,人格发展的水平越高,人格发展的指标:基础的安全感,基础的信任感,基础的自我定位感,而自我定位的指标是:自我否认,怨念,自我怨气。
小故事:
大阳期末的汇报表演,T由于准备专业组的开年专业性学习的书籍选择与布局,而没有参加,请阿拉伯摄像带回来用电视看,很幸福,T在观察那么多的孩子在照相时候的表情,孩子都是有活力的,但是活力与活力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舞蹈中考验着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对节奏的把握,有些孩子行动在舞蹈中会迟缓,在做一个动作的时候(把脚抬起来朝天空划一字)很多孩子歪七八扭的开展不开,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自我定位,不是每个孩子都在自我定位,他定位的程度来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观察。
你是否有足够的人格空间自我回旋?
案例:一个孩子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试100分去给老师送礼,第一学期考了两个100,母亲发微信展示了,我家公子今年很不错,现在孩子问题很大,是因为父母的问题,导致孩子厌学,厌烦学校,父母把孩子锁定在了学习上,没有空间,也没有学习的进程,在这个家庭中父母80%的愿望都在孩子身上,每天要求算着孩子的作业在8点半写完?还是8点写完?晚一点完成父母就会发火,已是小伙子的孩子了经常哭,后来T建议父母三不准:不准打,不准骂,不准说过份的话。
在孩子的早期自我定位,很深的被客体关系影响,被父母的关系影响了,现在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代理人,帮他们代理,他们的受挫感,遇挫感能力降低,敢于担当,敢于面对的能力急剧下降;也有一些孩子不同塑造起来了自我担当的能力也就越强。
早期的客体关系是原生的母子关系:
母亲如果是焦虑性的,孩子的不安全感是很深的;
母亲如果是冷淡的,这孩子会启动他的隔离机制;
如果母亲是焦虑与冷淡的,那么将启动孩子的偏执分裂结构,孩子会警惕,形成防御机制,自闭症的孩子例外,他们没有情感的能力,他没有分离性焦虑,也没有分离性恐惧,他们人格无法发展。
B.偏执-分裂位结构的描述
偏执分裂位是基于你对客体部分的理解,而不是统整的理解,满足早期原始需要的功能。
他能满足我,他就是好的,他不能满足我,他就是坏的,用功能性视角来评判和判断一个人,好比一个婴儿早期客体是乳汁,乳头,直到后来随着慢慢的长大,他知道照顾他的是一个人。
C、幻想和分裂
故事分享:大阳与PP对话
大阳:你为什么没有孩子呢?
pp:没有老公哪里有孩子呢?
大阳:你为什么不赶紧去找个老公呢?
pp:没有喜欢的人啊。
大阳:你有喜欢的人吗?你为什么不去找一个喜欢的人呢?
pp:拿出照片(调侃:一个丽江的老板,)
大阳:你赶紧去结婚啊,跟他结婚(大阳叫她翘墙角,不行人家有老婆和孩子?)
大阳:是不是不结婚就不能那个
她情感是活跃的,她试图去了解和她一样单身的人是不是一样的?幻想与分裂:他基于现实去看人际关系,他在尝试看你的观点与想法,幻想从童话中走到现实中,而有的孩子孩子是懵懂的没有这样环境,她因为有这样的氛围,才有机会去触及这些问题,他是不压抑的,是开放的,穿越幻想,他对现实感兴趣。
成人:看你的客体关系建立的能力,你理想化程度越深,对理想化固浊越深,你的客体关系现实建构能力越弱,小孩子是理想对象,到成人就成了理想化对象,泛化了。
@区分好与坏
评判好与坏,其实我们在评论人的时候就是在暴露着我们的焦虑,更多是恶的,坏的,不良的,高功能表达
小故事:大阳现在不在区分好与坏了,以前看电视就会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然后就启动防御,现在不会了,她把自己放到那个场景中,去看如何解决场景中的问题,她不在是单纯的判断好与坏,现在看电视很安静。
进入场景就是现实检验的评估,进入场景的能力越高,现实检验的能力也就越高。
你在那个场景中,你是如何体验对方的?
不良的投射性认同就是把你内心中不良内化和内射,早期内射都是坏的,恶意的,坏的形象投射到现实的客体身上,并且认同这个外在客体就是恶的客体,不过这是分程度的。
案例:
有一天T一个人去泡温泉,中午吃饭的时候坐在一个长条桌子上吃东西,这时候一个母亲抱着一个两岁的孩子,坐在对面的空位置上弄了一个婴儿位把孩子放进去,然后母亲跟孩子说妈妈要去拿点吃的,妈妈马上就回来,孩子就坐在那里吃着,母亲离开了,孩子吃着吃着,抬起头来,正好这时T也在看着他面无表情,(那时候T想启动一个试验性的场景设计,一个小孩子对安全的辨识度,辨别与判断是什么?不动声色的看着他)这时孩子有些紧张了边吃边抬头看T,T也在看着他(故意设计一种势能的失衡,不与他情感互动,看你怎么办?)这时候就哭着摇着头:妈妈,妈妈叫起来了,旁边恰好坐着一个超级暖男,他就安慰孩子:不要哭,妈妈马上就回来了,孩子的情绪越来越激烈,大哭不止,依然看向T,对于安慰她的暖男置之不理,后来妈妈回来了,远远就在安慰她,坐在他身边就不哭了(那个安全感和陪伴出来了)哪怕不哭了,也依然会时不时的抬头看T(这时候T理智了,不那样看了,否则孩子母亲的也会觉得为什么这样看着我的孩子)这时旁边的暖男问那个孩子母亲,要不要帮你们拿点吃的?孩子母亲很客气说不用了,这个暖男执意去帮他拿,母亲看到T前面放着几片西瓜,就说那几片西瓜吧(在这个场景中人都是有相关性的)暖男拿了西瓜等放到他面前,母亲对着孩子说:你看这个叔叔多好,帮我们拿出(这些都是在建立关系)对比性的观察,孩子最早期启动的机制就是防御机制,找到那个对他不利的东西,对他有利的就是一种安全的陪伴,他反而会把关注点放到那个不安全的地方。
在客体关系中缺少响应与互动,孩子就会启动防御机制。
对于那个暖男的叔叔是安全的,就不会在意他,孩子早期是自恋,也是自我的。
孩子隔离的运行机制与古老的部分客体的认知与体验格式【分裂机制作为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是如何将我们停在部分客体的认知水平上的】
如果在关系中,这个人做一个好与坏的判断,那么这是停留在最原始状态,在原始的客体关系中,都是一种功能性的需要,这会巨大的妨碍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他满足你,以这个条件来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
而好与坏是一个最原始的功能与辨识度。
@早期的认知能力是部分性客体,而不是统整性的客体表象呈现在孩子的认知结构中
@非此即彼的判断,是好人还是坏人
@原始的防御性的认知结构,在这一点上带到成人阶段就很难进行有效的高品质的合作,而是会形成隔离性的防御性的固执和防御性的挑剔与攻击
挑剔就是对他人缺乏足够信任,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在治疗关系也是如此
@投射性认同与部分客体的原始认知——恶龙一直在心中与投射性认同形成的固化与攻击性
案例:
从恋人发展成夫妻关系后,要求老公不能出去交朋友,社交,只能跟我在一起,这是比较突出和典型的例子。
高功能表达下推行的表现,防御性的隔离,满足婴儿化需要的恋爱关系,是越界的,没有空间,没有边界,粘滞在一起。
退行的表现在成人时期的婴儿化需求的表现与偏执——分裂的空间结构位相之间的联系【分裂的原始空间结构中孩子出现的退行表现,包括躯体表现,边缘性形成的早期所涉及的分裂机制】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深刻的分裂,在这一种分裂中,自我投射给他人的部分是被自我彻底否认的
@母亲被认同为自身的这些部分并受到儿童强烈的憎恨,通过投射性认同,儿童与母亲建立了攻击性的客体关系的原始模型(在亲密关系中,在闺蜜关系,同事关系,还有治疗关系30次以上的都会暴露出来)
@自我所仇恨部分过度的投射性认同会导致一种虚脱感,因为这些也是力量,权威和知识的感觉相联系【虚弱感与退行,退缩,边缘性,躯体化表现有关】
现在很多人心智停滞了就是虚弱感,你的心智燃料供应不上去了,是隔离形成的虚弱感,到了成人,很难阅读,是因为你没有突破性的任务,想要养成阅读习惯,就必须完成一个自我突破的诉求,否则真的太难。
@投射性认同也有好客体性的投射与认同,这足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必要的修复性移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