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循环往复。史海沉浮,存在合理。管蔡世家一文虽短,但不好下笔。一篇世家可以研究的点非常之多,当从文眼入手,抓起脉络,再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更加宏观思考,尽力大胆假设,小心论证。文章讲述了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蔡国和曹国约800年的历史,太史公一句,“管蔡作乱,无足载者”。管蔡作乱是整篇文章最费笔墨的地方,竟然说不值得记载,令人费解。反复阅读,聊谈心得如下:
史记无赘字,文章无废言。东汉蔡伦方发明造纸术,史记乃刀笔刻出。字字珠玑,绝无疑问。管蔡世家前面大段介绍周王的十个兄弟,甚至不惜笔墨把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争议的伯邑考(伯邑考,姬姓,名考,"伯"是其排行,"邑"一说是表明其世子身份,一说是担任"邑"这个官职,因此故称伯邑考。在西周的所有资料中至今没有发现“伯邑考”这三个字,包括周王发最后的战争动员令《牧誓》上也没有。这就耐人寻味了。因为毕竟,作为一个诸侯的嫡子被杀害绝对是当时社会的一起重大事件。为何就是亲弟弟的演说也把他忽略了呢?而且就在《史记》中也没有提到伯邑考的死亡。当然,貂蝉等人也是如此。光这件事,就能写个小论文了.....),谈及能力唯有周武王姬发和周公旦贤能。后又提到了管蔡作为年纪较长的兄弟,被安排得到流放商殷残民的封地。提及平息管蔡叛乱,只几句带过。大段铺陈,就是想说明一件事,管蔡必反。所以,太史公说管蔡作乱,不值得记载。乃是典型的春秋笔法(左丘明对春秋笔法的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这种说话,恰恰点中了一个隐藏的要害:宗法制度在周朝建立之初尚不完善,十个兄弟,并非老大主政,而在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太史公言管蔡之乱起因:“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实际是主幼臣强,周公旦为摄政王,周武王继位非宗法制度所容,且管蔡乃不服周公旦而举起的“义旗”也。故而,携商殷之后起义,乃为权也。周朝初始之乱,始于周武,其分封天下,一旦中央集权力量不够,早晚成天下割裂局势。因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本来地方诸侯就不服周室,乃此借口,驱周幽王于彘,周朝何以分西周东周,始于周幽王,而其缘由也在于周武王分封天下的错误。待秦始,天下一统。后汉朝,兴儒教,虽有叛乱,仍不能与中央抗衡,而天下乃安,共御外敌。
总之,存在即合理。似乎太史公已经写史实分析到无聊之处,发出史实无足载的感叹。但在我读来,确实恰恰告诉后人,这段历史,折射出周朝的问题弊端,所谓周朝八百年,西周列王,犬戎乱华之后,不过分崩离析。春秋乃齐国等五霸,拿着周天子说声去讨伐诸侯。战国是完全无视周天子,秦一国凭武力称雄。春秋时期孔子出,而儒教胜,追慕是西周建立之初的太平时期,然武力征服天下的格局已定,且有周礼之声?时过境迁,笑孔夫子不知时而落魄,服周公旦强势而扶周。以上乱言,只求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