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本质是沟通交流。
而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社会生活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多年后,如今,“哑巴英语”现象仍然是中国英语教学的痼疾。
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学生学英语长期受到了错误的引导:一直把英语当作一门知识来学,而不是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来使用。
到最后,学了十几二十年英语,通过了各种考试,拿到了各类证书,仍旧无法开口用英语与人交流。
我也曾是其中一员。
02
我正式下决心学英语是在大三。
那时,我开始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英语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而我的英语仍旧是令人尴尬的“哑巴英语”。
我决定改变这种耻辱的现状。
在研究了若干英语口语的学习方法,了解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后,我立即行动,果断把之前学习的英语知识全部划归为零,从音标扎扎实实学起。
每天清晨六点,我带着复读机准时出现在校园那片静谧的小树林,操练音标。
我的做法是选择一本配有磁带的专业美式音标书籍,以一个句子为单元,先在这个句子的每个单词上标注音标,然后反复听磁带,大声读出来,反复模仿,录音对比,确保每个音标发准确,每个单词读标准。将各个单词突破后,再以这个句子为目标,反复大声练习,速度不断加快,挑战到自己最快的极限,直至形成口腔记忆。最后,当我脱口而出这些被我操练了若干遍的每个句子时,我能保证它们都是标准的,正确的。
记得为了练习短元音[i] 、长元音[i:]和后鼻音 [ŋ],确保元音饱满,嘴型到位,“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这个看似简单的句子,我操练了不下800遍。现在这个句子已然刻入我的生命,永远无法忘记。
在操练英语的过程中,由于本人太专注、太投入、声音太洪亮,影响了前来小树林约会的情侣们,搅乱了他们幽会的氛围和兴致。每每他们路过我的操练地盘时,眼神中总透露出满满的不解与怨怒,仿佛在说:这人是不是疯子,有病!
就这样,在被别人当作“疯子”、“神经病”的日子里,我突破了发音。
03
接下来是不断开口说,大量刻意练习的阶段。
在系统学完音标,解决发音问题后,我有了开口说英语的自信。
为了抓住一切能开口练英语的机会,我经常跑到外国语学院蹭外教课,参加各种英语角活动。
甚至在外国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围追堵截,创造一切机会说英语。
那段时间,看到外国人简直就像看到宝藏,两眼放光。
记得有一次在沃尔玛买东西,遇到一个外国人,我自然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不断创造各种话题和她攀谈,最后我俩里三圈外三圈把沃尔玛逛了个底朝天,待她买单离开,我也忘记自己本来要买啥了,然而这已经不重要了。
在找不到人陪练的日子,我就看原版美剧练听说。
我主要以《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为练习素材。
虽然这套教材年代有些久远,但是我认为这是一套非常优秀,非常经典的口语教材,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走遍美国》故事情节以电视剧集的形式展示,展现了美国的家庭生活和美国的传统文化,覆盖的话题从问路、看病、工作、旅行到约会等,风趣幽默又很贴近生活,而且每集不到10分钟,语速适中,非常适合模仿。
我当时就是用这套教材进行精听,一字一句反复听写,逐字逐句不断模仿,在听说方面取得了很明显的进步。
此外,为练习泛听,营造说英语的氛围,保持语感,我养成了坚持看美剧的习惯。
最喜欢的美剧是《绝望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
当时很多英语专业的同学向我推荐《老友记》(Friends),但对比后我本人更喜欢前者,原因是《绝望主妇》里的日常会话句型更丰富多彩、句式更复杂多变,很多日常表达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更贴合,语速语调也更易于模仿。
在看美剧时,我推荐第一遍先看英文字幕,然后过渡到无字幕,听不懂的地方就猜大意,猜剧情。建议不要看中英字幕或中文字幕的版本,这样对英语学习没有任何帮助,纯属消遣,等于白看。
在看剧过程中,如果看到一些经典地道的表达或者俚语时我会记在笔记本上,然后试着自己造句,找机会用出去,直到把这个句子变成自己的。词汇和句型慢慢积累多了,在和别人交流时,当遇到合适的场景时,这些词汇和句子就会自动蹦出来,为我所用。
04
大四开学,由于提前一年修完了大学四年的所有学分,我只身前往上海,正式开始找工作之旅。
记得到上海当天,在二号线地铁上,站在我旁边的两个中国人模样的职业女性在用英语交谈。
我很好奇,心想为什么中国人之间要用英语交流呢?
然后我转念一想,“嘿,说英语,咱也会啊!”
于是,我加入了她们,得知她们是新加坡人,在上海工作。
后来,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她们帮我分析了在上海各种职业选择的发展前景,给予了我很多关于在上海找工作的好建议,这对于当时还未毕业的我来说,非常及时、宝贵,为我后来顺利找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这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真正内涵。
如果我不会说英语,那么我会和大多数人一样视若无睹,把地铁上两位新加坡人的英语对话当做是和我没半毛钱关系的“噪音”,而不是我可以参与进去能抓住的“机会”。
现在,由于变换了工作,英语完全派不上用场了,但是我仍坚持用碎片化时间不断地磨耳,磨嘴。比如在开车、整理家务时听口语天天练(Lily English)和圆桌会议(Round Table)等有声栏目,有闲暇时间就听听美剧练练听写,想说英语时就在各类英语APP上找人练习。
语言学习是终生持续的过程,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也永远没有大功告成的一天,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有过英语学习经验的人都知道: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大家知道。
05
对于英语学习,我不赞成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学习方法。在我看来,英语学习,尤其是口语,是没有太多学习方法的。
再“高大上”的方法论,最后的落脚点无非都是:不断的模仿,大量的重复,大量的刻意练习!
我认为,语言学习就是身体记忆的一个过程,需要反复记忆、反复练习、反复使用。具体来说,就是不断地磨嘴,磨耳,直至形成口腔记忆,脱口而出。
这当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
然而,我认为这也是最有效,最扎实,打基础最牢固的学习方法。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在英语口语实践中的经验和感受,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我本人也从来不迷信任何学习方法。
我只相信行动的力量。
只要确定要做一件事,我就会马上行动,在行动中去检验、去摸索、去调整,直至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人可能会问:“作为一个女生,在练习英语的过程中,你为何能这么放得开,不怕丢脸,没有任何面子包袱呢?”
我的回答如下:
我在很早就意识到,面子是世界上最小的事。当我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根本不会有人注意我,在乎我,因此面子又丢给谁看呢?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很忙,每个人最在乎的都是自己,所以别给自己加太多的戏码。
就像台湾作家张德芬老师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将面子放下,放开手脚,丢掉束缚,去追寻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最后,用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How you do one thing is how you do everything.
你做一件事情的方式,就是你做所有事情的方式。
------Not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