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的话:
今天是学习《黄帝内针》的Day16
划重点:本末
延展阅读:相关的成语,本末倒置,无中生有,
4.本末
中国文化里面,中医里面,处处都是阴阳,这个可能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即便处处都是阴阳,这阴阳之中仍有许多的说法。就以本末而言,前面我们谈到中医强调治本,而治本就必须触及阴阳的层面。为什么治本一定要涉及阴阳?这关系到我们对本的理解。本是与末相对的一个概念,即便这个概念的本身仍是有阴阳可分。本之与末从造字结构来看,就只一横的差别。一横在下是为本,一横在上是为末。在下的是根,在上的是枝叶。枝叶由根生长而来。亦即根为先,枝叶为后,在先者为本,在后者为末。本末的原则实质由先后来确定。由于后由先生,先决定后,改变了先便决定了后,影响了先便影响了后,先若治,后必随之而治。这其实是治病为何要求本的所以然。用《大学》开首的一段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来看,治本实则是知先后,治本实则近道矣!谈到这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提出来,就是脏腑的问题。脏腑本身可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脏腑虽分阴阳,但毕竟已属于形器的范畴。《内经》在谈及形与气的时候,很明确地指出了气聚而有形的路径。若从先后来看待,则气为先,形为后。而老子在《道德经·四十章》则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有无而言先后,则无为先,有为后,应是定论。当然,若严格来说,上述的形气皆都是有的范围,不过若从有中再分有无,那气还是靠近于无的。而从阴阳来论有无,从阴阳来论形气,那又可说气为阳,形为阴,有为阴,无为阳。如此则阳先阴后又成定局。
刚刚谈到脏腑可分阴阳,乃是从形质中去判阴阳,这是《内经》常常提到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谓“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即是言此。而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的角度,阴阳似更着重于父母和本始的角色,用上面的话说,就是更侧重于先的角色。这样,我们谈论阴阳,也就往往在气的层面为多。
以上这些,我在来来回回地兜圈子,兜本末,兜先后,兜有无,兜形气,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要说明中医这个体系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从脏腑和阴阳来论,它更强调阴阳;从形与气来论,它更强调气;从可见(有)和不可见(无)来论,它更强调不可见。清末名医郑钦安先生在他的《医理真传》中说:“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这句话看上去是非常震撼的,但,细细推究,仍是不离先后本末。这实在是与现代人相去太远的看法!现在说个脏腑、说个心啊肺啊什么的,还靠谱,若是提什么阴阳、谈什么气,那还不子虚乌有了!而作为中医人,这个观念却必须摆正,我们眼中甚至可以没有脏腑,但,一刻都不能没有阴阳!
由于现代医学的普及,人们生活的语境基本都西医化了,这无疑也大大地影响了现今的中医人。有个什么问题,病人会直接问:医生我这个心脏病怎么治?我这个胃病怎么治?或者一大堆的检查后,报告出来了,告诉你心脏有问题、肝脏有问题、血糖高了,这对中医来说,等于是给你下了套,可我们现今的中医没几个不往里钻,这一钻,中医的本来必定迷失我在这里是想很严肃地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想学习黄帝内针,更进一步想学好黄帝内针,这个圈套尤其不能钻!我们还得老老实实,回过头来走辨证论治的老路。不管他是什么病,也不论西医查出了什么样的指标,这些统统都得放下。《伤寒论》16条有这样的十个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刘力红博士称其为仲景的十二字薪传。我认为这也是黄帝内针的十二字薪传!它的落脚是随证(症)治之,而不是随病治之,更不是随指标治之!所以,证是中医的眼目,是中医人的下手处。因为只有证才能告诉我们真正的“病”在哪里,阴阳在哪里,本在哪里。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胃痛的病人,我们可以了解它相关的现代资讯,例如它是胃溃疡?它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它是胆汁反流性胃炎?它是胃窦炎?甚或它是胃癌?了解这些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大致帮助我们判断治疗的难易程度。这个可能需要相当的时间,而那个也许一二次就好了。这些资讯的意义仅此而已,它不能帮助我们确定真正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知犯何逆”,比如这个痛在胃脘部,是偏左还是偏右?或是居中?有没有牵扯到背部?如果是偏左,那么说明病在阳,阳病就要治阴。偏左的范围有多大?是偏到了阳明?还是偏到了太阴?甚至到了厥阴?如果还牵扯到背部也痛,那么太阳也有问题了。所以,一个胃痛,我们可能不在乎你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有没有肠上皮化生,但却很在乎你是犯到阳明、太阴、厥阴,还是波及了太阳,或者只限于任督的区域。因为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才知道阴阳,才能够求本,才能找到下手之处。如犯了阳明,亦即证涉阳明的区域,那我们要从阳明去求同气,按照以右治左的口诀,我们可能会取右手的曲池;如犯及太阴,那可能会加取右手尺泽;若波及太阳,那么小海就会在考虑之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一定得看曲池、尺泽、小海在主治功用上能否治疗胃痛,这些完全不必在意,只要它在口诀之内,只要它符合阴阳的法则,只要它符合同气相求,那么,它就会生出这些功用。如果离开这些原则,即便这些穴位原来有这些功用,它也会失效。这看上去有一点像是随心所欲,但随心所欲却不逾矩!这是随证治之的根本意义所在。所以,作为中医人,一定得知道本末,切不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