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就知道余华的《活着》,在书店也翻看过。
小说的标题特别吸引我,因为当时的我正为生命意义问题困惑,但是翻看了下,主要内容就是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命运凄惨,顽强生存,但似乎只为活而活,这显然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后来看到有评论说到福贵与龙二命运的对比,本为地主的福贵因赌博变成贫民,龙二赢了他家产成了大地主,建国后却被批斗并被枪毙。我在感叹唏嘘的同时,感觉到小说的思想分量,有了阅读的冲动。
但却仍没去读它。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终于开读了这本书。
《活着》不仅在国内持续畅销,在国外也影响很大,被译成了多种语言,本书就附了中、韩、日等5个版本的序言,并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
我再次在余华的多个自序中看到了那句话: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确实,生命的意义没有谁能说得清,不管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都是因为活着,所以活着。可是,这“活着本身“到底是什么呢?难道只是生存的本能吗?
书末附的国外评论,对作品对福贵大多溢美夸赞之词,有的甚至称福贵为“存在的英雄”,只有一家瑞士杂志指出了福贵是将苟活作为唯一生活目标。
在豆瓣,一大堆称赞福贵顽强坚韧的评论中,也有人大声斥责福贵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福贵到底是存在的英雄还是苟活的可怜人?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这句话我赞同,用在福贵身上特别合适,说他坚强不如说他坚忍,他忍受了一切,因而在遭受超过常人的苦难后仍能顽强地活下去。
说到忍,我想起了尼采的那句话:
“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福贵知道为什么而活吗?他似乎只为活着而活着。
尼采这句话我是在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中看到的,弗兰克尔在书中指出,生命意义因人因时而异,但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获得生命的意义:
“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 二是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 三是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
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体验,受难”。
回顾福贵的一生,我惊讶地发现,这三种意义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受难”。余华自己就说《活着》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小说主要讲述了福贵悲惨的一生,本是“富二代“地主少爷的他,因赌博输光家产,一夜之间变成穷光蛋,父亲被气死,自己被抓装壮丁上战场差点当炮灰,回来后母亲已去世,女儿成哑巴,之后儿子,女儿,妻子,女婿甚至外孙接连死去,最后他与一头老牛相伴 ……
福贵承受的苦难实在是太多,这些苦难,他都一一承受,不逃避,也从没放弃好好活着,即使最后只剩他与一条老牛相伴。
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承受苦难让福贵的生命获得意义。
其次是“创造”。有人可能会奇怪,福贵的人生哪里有什么创造?甚至有人觉得福贵只是苟活,大概是说他没有更高的人生目标。
自从赌输家产后,福贵的人生就一直在贫困线上甚至是死亡线上挣扎,他自然只能求生存求温饱。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的意义因人因时而异,对于福贵来说,他很难有更高的目标,但苦难的生活让他一直有责任要扛有事情要做,他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家人。
最后虽然家人全都离世,只剩下他和一条老牛,但他对老牛和他自己都有责任,他和老牛仍然在干活,当然累了也会歇一会,歇一会来了精神就又开始干活,生命干不止,干活不止。
干活就是他和老牛的工作和要做的实事,福贵生命的意义就在干活中得到体现。
最后是体验。虽然福贵的一生几乎都浸泡在苦难中,但在这些苦难的间隙也有些许的亮色,这亮色让他的人生和这部小说都有了起伏,给了福贵更多的美好体验。
更重要的是,福贵的一生虽然经历了太多不幸,但一家人始终相亲相爱,不管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还是姐弟之间,都充满了相濡以沫的真情,平常然而温暖,就像福贵娘说的那样:“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
最后,虽然只余下他独自一人,他还有老牛相伴,而且他把老牛当作逝去的一个个亲人,温暖的回忆让他的余生不只有孤寂。
爱的体验是支撑福贵活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来,福贵其实是一个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即使不是存在的英雄,也并非一个只有生存本能的“行尸走肉“。
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