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闲来无事打开豆瓣,想标记一下以前看过的书。但在翻看书籍评论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和自己观点截然相反的甚至是谩骂的言论。
比如《狼图腾》,比如《时间的女儿》,这些都是我看完觉得很震撼、或者觉得自己观念被刷新甚至颠覆的书,它们给我以启发和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事物的看法是否全面客观,让我思考成长,所以我喜欢这本书,喜欢很多本被大家说是“作者偏激”、“内容乏味无聊”的书。
看到那些评论,我是很难过甚至是生气的,像是围着自己的城堡又唱又跳时,被人一脚踢翻,说那不过是一堆带着尿骚味的破沙子而已。
小王子在玫瑰花身上花的时间使他的玫瑰花变得无比重要,我们在一本书上产生的情感共鸣、和对它的精神寄托,使这本书变得有意义。
在其他人看来,可能这本书跟其他的玫瑰并无区别,甚至与杂草一般,毫无可观看欣赏的地方。但是啊,我的玫瑰就是我的玫瑰,不是别人唤它一声杂草能改变它芳香的。
但是,也会有一群人,意志不坚定,人云亦云。将自己的玫瑰移进玫瑰园,再碾成泥,只因别人一句,“你这玫瑰花瓣上有虫”。
想来,读书该是一件十分私密的事吧。我觉得,一本书的价值不该仅仅是它的评价与评分,还应该考虑到这本书与每一个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三观的读者之间的契合吧。
有些书填补了自己观点的缺口,有些书加固了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这些都是有益的吧。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甚至有时候,在何种年龄段读哪种类型的书,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那本书的看法。比如一个人在五岁的时候,给他《一千零一夜》和《红楼梦》,哪一个对他的意义更大,这是一目了然的。
所以,当我们在评价一本书如何如何时,如果加上一个前提:在我的这个年纪、我是何种的性格、在某种生长环境下、在经历了哪些事情后,我觉得这本书怎样怎样……
加上这些后。
一切的抨击与赞美会不会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
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立的思想个体,不同才是常态。
所以以后,在所有人都争相说“我喜欢”的时候,希望我们中有人在漫长的挣扎沉默过后,守住内心,能说出“我不喜欢”;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