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小水滴中,而它在不断成长。
人类的精神世界往往都是独立的,至今我都未亲眼见过意识相通之人。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意识就在独立的发展,那就像个小世界一般包裹着我们。所谓人生而孤独,我想主要是无法让人彻底理解自己的悲伤吧,即使是至亲之人,也无法做到与我们合二为一。但是人类都是渴望让被人理解的,所以我们有了动作、声音、语言以及文字。
人类总是不能相互理解,我们无法理解古人的荒谬迷信,古人无法理解我们的当今科技;我们无法理解外国人的自由冒险,外国人无法理解我们的保守安定;文科生无法理解理科生的严谨求实,理科生同样无法理解文科生的浪漫。有的时候,我们感叹如遇知音,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谈天说地;有的时候却步履维艰,感觉双方如同存在两个世界。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如同一颗水珠,在我们不断地滋润下,它在不停的成长。我们与外界的联系方式有两种,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我们发现了许多主动连接的方式,他们有的高效,有的低效;有的像激光一样准确高能,有的如同漫步一般随机。
我们每个人的水滴大小不一,甚至密度、构成也不一样,距离更是有远有近。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空间看做距离的尺度,将知识与阅历当做水滴体积的决定因素,那很多现象都可以进行解释。我们与古人无法理解,是因为在如此长的时间尺度上,难以建立联系,只能通过集中准确的文字方式才能勉强维系;我们与外国人无法赞同彼此,是由于空间尺度上的不同,加之催生了知识阅历的互斥的结果,如果极端来看,就好像双方变成了油和水,文理科生亦是如此。
我们渴望被理解,完全被动的方式是需要其他人花费气力与我们建立连接,或者等待相邻的水滴逐渐成长;而主动的方式能,同样我们可以通过成长、学习来与周围的水滴碰触,甚至如果有强烈的动机,我们会花费大量的能量伸出一支主动的友好之手,比如追求,崇拜。
其实这个构想与《寻梦环游记》中有着共通之处,水滴会逐渐失去活力与能量,唯有我们努力的去记忆,才能维持住它,谁知道时间是否是将水滴变成了一种物质存在呢。主动勇敢的和其他水滴联系吧,唯有这样整个人类社会才会在一起成长,跨空间、时间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