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两位女生的回忆后,身边人不停地问我。为什么都是女生,能不能来个男的。我说好的。接下来的回忆,就写他。
昨晚和他吃了个晚饭,在中餐与西餐的选择中,我们选择了一家西餐厅。因为他说想吃牛排。间隔大约半个月的时间,我们才会一起吃个饭。因为他在北京工作,而我们都在天津。他半个月回津一趟。这也是我们沟通交流的最佳时间。谈谈工作,说说房价,偶尔提提相亲的那些事儿。
昨晚的交谈一来是叙旧,二来是想听听他对于我前两篇文章的评价。他,作为过来的新闻人,对于写作方面我不得不向他学习请教。
我问:对于我的文章有什么看法?
他不说话。
我又问:大哥,您给个面子评价评价我的文章吧。
他回:那两篇文章写的什么内容了?
其实很无奈。
我说:我把文章发给你看看。他说好。
我又说:你好好看看,标题内容有没有需要调整或者改进的?给点建设性意见。总之下一篇就写你,说不出来我就按照我原来的模式写了。
他说:要不这样。你写好了发给我看看,我帮你改改。我说:不用了吧。这是我自己的文章,而且是记录回忆,用不着那么华丽的语言。我们的谈话就在这种步步紧逼对方让步的方式下不断重复着。这就是我和他平时沟通的方式。他说的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也坚定了我《身边人身边事》这系列文章写下去的信念。他说:其实这类的文章就是一个你和身边人的回忆,就是你身边事的记录。用不着写大道理,也用不着多么华丽的语言。平平淡淡地写下来,让别人看了能够跟着你的文章去想象你所写人物的样子,生活方式,那就够了!就像你的前两篇文章,虽然我没有见过这两个女生,但是我看了能够去想象第一位女生,她的性格很柔和,很懂得去关心别人。第二为女生是位空姐,在我的脑海里我就会想象她拉着行李箱在机场里走过那个美丽的场景,当初是前台,为了梦想努力最后成功当上了空姐。这不就是你通过文章传达给我的吗?我说谢谢!
说说他吧。我的好朋友,算起来我们认识六年。他叫许超,家住天津,在北京从事培训工作。在东四环合租了一套房子,每天需要倒三趟地铁才能到公司。几乎每天加班,北漂的日子可不太好熬。大约半个月回一趟天津,有时候也许会是一个多月。主要看他的心情。这不前些日子有些时日没回家了,他老爹从天津到北京去看他了。他说他佩服他爹的速度。通电话一结束,他爹从家里出发,上了地铁,买票坐上城际。到北京再倒了三趟地铁,花了仅仅一个半小时。看来是见儿心切。他毕业后在天津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企划工作,由于工作优秀,一年的时间北京总部给他抛来了橄榄枝,让他到北京总部从事基地新员工封闭式培训工作。他答应了。而后又是一年,公司又给了他更好的机会,到公司新成立的事业部从事在职员工培训及课程研究工作,这回他升职为主管。他今年25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说他还在不断的学习,因为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我说你一定可以的!
缘起记者团
大学期间,社团无数。唯一让我留下深刻回忆的社团就是记者团了。毕业三年了,还是会常常打听记者团的消息。看到它的快速发展,心里还是激动不已。也许这就是大学期间给我带来的归属感吧。那时我们大二,我们在不同的校区,但同在记者团。一天他来到我们校区说是开会,办公室遇到。那是第一次见面,很陌生气氛很尴尬。他倒是很热情,他说:你好,我是许超,是某校区副团长,主管新闻部。听过这个人。也听说了他带的新闻部的兵,各个都是好写手。我说:你好,我是某校区团长,主管某校区社团事务。他说:久仰大名啊。我说:没有没有。就这样我们认识了。
大学期间我们的交集并不多,除了社团工作交集外,其他时间很少沟通。只是那一次见面后,再见面不至于那般尴尬。时间长了,见面还会互相调侃对方,甚至损损对方,杀杀对方的士气。现在想想,我们如今的这种沟通方式,其实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只怪当时还太年轻,只顾着感受大学滋润的生活,不会过多地去揣摩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毕业,反而友谊升温
大学四年一晃而过,细数我和他的见面次数屈指可数。但是这丝毫没影响到我们的友谊。六月毕业,四月五月应该是毕业生最忙的时间。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合影、校内四级补考、毕业大统考等一系列的事情接踵而来。合影是大家最开心的事情,每天都会看到毕业生穿着学士服穿梭在校园的每一处拍照。一天他问我:哪天咱仨(当时一个大二的小屁孩,至今我们仨关系仍然很好)也拍个毕业照留念吧。我说好的。他问:哪一天合适?我说:等等吧。咱两不同校区,现在合影的人那么多,过阵子再说吧。这一等就遥遥无期了,至今仍然没有一张合影。
毕业时,许超问我为什么不回家工作。他说即使不回家工作,到南方城市工作也可以吧。我说不回去了。对天津有了感情,对天津也熟悉多了,而且天津也挺有发展。最主要是在天津不还有你们这群朋友吗?他说不屑。毕业后,我们的沟通更多,主要以沟通工作为主。偶尔出来吃吃饭,也就是为了放放松,缓解下压力,同时也为了改善下伙食。(因为我第一份工作住在集体宿舍,天天吃食堂。)
我们偶尔选择骑行和旅游。一次假期,我说咱们去骑行,在天津郊区转转。他说好。第二天,准时集合。计划好的路线骑到杨柳青,到石家大院看看去。结果被他的一句太远太累取消了原计划。我的内心其实是崩溃的,有原则有计划的人比较受不了这样的改变。也罢,谁让我们是朋友。简单解决了午饭后,我们选择无目的的瞎溜,骑到那儿就去哪儿,就当是感受春天的气息了。
他说去动物园看看去吧。我说走起。通常我们很难有达成一致的时候,通常都是说完意见,会被各种讽刺和刁钻。也许又是我比较难出想法的原因,我更多时候只是跟随者。这也是他一直讽刺我的梗。他说怪不得你做不了企划这样的工作,没有创意没有点。像我这般有创意的人就比较合适了。我说嗯。心里不服,但是被说中要害,只能默默地承认了。想反驳,内心挣扎后还是忍住了。
说实话,那一次是我25年来第一次去动物园,我童年里的动物都是在电视机里看到的。
他的两次选择
如果说毕业留在天津工作是我的一次艰难选择,那么这一次去北京工作也将是他的一次艰难选择。由于工作表现优秀,北京总部给他抛来了橄榄枝,让他到北京总部基地做新员工入职封闭训练培训工作。他犹豫了。他家在天津,新工作需要到北京。他企划工作做得很好,新工作却要做培训。他给我打了电话,告诉了我这一切。我说让我想想,一会儿给你回过去。
我们俩之间很少通电话,我们更多的联系方式都是微信。所以当他给我打电话询问的时候,我知道他的选择很艰难,遇到难题了。我想了多久我忘了,但是我很快给他回了电话。我问他:你觉得哪份工作更有发展?他说北京。我问他:对于天津这份工作你有什么不舍?他说顺手了。不舍不过就是熟悉的人和事罢了。我告诉他:去北京吧。北京离天津不远,你回家也算方便。地铁转乘,30分钟城际就能到来回京津。北京的机会更多,既然公司给你这个机会,你就把握。这或许就是一次机遇呢。而且去北京了,安排相亲的事情相对来说会少点。他同意,然后走了。
又过了一年,又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选择。公司开展新业务,也正好他的工作做得实在是好,或者说是人缘也好。公司又一次给他选择的机会。需要离开这熟悉的新员工培训基地,到新的事业部工作。他又一次给我打了电话,他说如果过去,那么房租、一日三餐就不再享受公司给予,只能自己承担。但是职位晋升了,升为主管,并且涨薪了,不过不多。我问他具体的工作内容。他细说一番后。我说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得自己研究课程,得邀请讲师,得自己学会培训讲课,又得管人了。他说是。我说去吧。你才24岁,那么年轻。两年工作经验升为主管,应该不容易。况且又是一份可以通过研究课程给公司带来收益的工作,这回还不用拿死工资,挺不错的。他又同意了,然后离开了基地。
现在的他已经两次调薪,拿到了还算不错的薪资。只是作为管理者,工作时间更长,投入更多,经常加班。经常能看到他大半夜发的回家的朋友圈状态。努力工作的人运气不会太差。一切的付出都是在积累,在沉淀,质变都需要无数的量变换来。所以,我相信他!只是,劳逸结合,注意身体。
真心的好
我们很少联系,只有要紧的事情才会联系,只有回津后才会联系,只有对方有难处的时候才会联系。
记得那是我刚换工作不久,那时候又是刚毕业不久,由于中间有了一个月的空档期,又正好是春节时候。春节回津后,积蓄所剩无几。那时候过得叫一个辛酸,外地人的心酸。我想先熬着,等着新公司发了工资就好了。谁知更大的问题来了,房东收房租来了。没有钱交了咋办,搬走呗,住街头呗,睡公园呗。
我给他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一通。我说借我3000呗。没有犹豫,他说好。我说不问我借钱做什么。他说管我屁事。当时哭的想法都有。解了燃眉之急,也总算松了一口气。后来他问我借钱干什么去了。我说没事了。他说你不会借钱给女朋友去医院了吧。我说滚。
又一次,需要用钱,当时自己的积蓄不够。我又来了一通电话,我说手头紧吗?借我1W,有吗?他说等他这个月发了奖金后给我转过来,如期收到。
后来的一次聊天,我问他,春节过得怎么样?他说还好。就是这个春节过得有那么一点紧凑。我说怨我了。他说没事,过得去。内心是感动的,也有点过意不去的。这个梗就这么过去了。
给朋友的定义太多,有过不少的鸡汤,看过不少的故事。但是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后,才能真正感受到“朋友”二字的意义。不一定常常联系,不一定总说好话,只要有那么真挚在就好。
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我。真实的回忆,真实的他。这就是他的故事。
文:Tig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