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丁·林斯特龙,迪士尼、百事可乐、雀巢、红牛等多家著名企业的品牌顾问。他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2015年,在一项涵盖三成名营销人员的独立调研中,林斯特龙被誉为全球首席品牌营销专家。在“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排行中,他位列第18名。
如果说大数据理性,讲出了共性,那么小数据就是感性的,透出了独特性,这个独特性是相对论,让我们在社交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唯一性。
本书共有八个章节,每个章节讲述一个案例,好比一棵大树的八个主干,在大树干的生长过程中也有分枝和小树干,这些就是作者将其他案例研究经历如何借鉴在这个主干中,进行营养供给。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作者在这个领域的经验老道,将过往进行经验整合,这也是不断重复与训练的成果。
阅读该书让我总是不时的出现一些关键词:文化、缺失、恐惧、自由、习惯、欲望等等但现在串联起来,我感受到的作者是在去理解“身份认同”需要的内容,帮忙自己的客户如何建立品牌忠诚度,而品牌忠诚度的建立离不开对消费者的身份认同,这个过程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这个故事要能整合消费者在其中寻找着自己的一个身份,这个身份或者来自童年,或者来自隐藏的一面,或者那个向往的一面。在去了解消费者的身份认同,作者是从我所说的这些关键词不止于此的关键词帮助客户去体会如何与消费者进行链接。比如在第一章中无论是来自西伯利亚还是沙特的女人,冰箱贴都诉说着一个故事,通过家庭中的冰箱贴在西伯利来建立的女性网站或沙特建造的商场都非常成功,这些都不是大数据会告诉你的。
在这本书中,还看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写的还算切实,感觉从一个外国人眼中看我们自己也挺有意思的,他说速度是理解中国的关键,在他给这家中国汽车做营销使用的关键词是转变,从车门的开关,从一辆车在家庭中的角色,如何兼顾男主人,孩子对车辆的诉求等。
最后作者将自己对小数据的研究整合成了一个7C框架,这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惊喜,我喜欢有直接套路的模式,让自己可以着手体验。
1. 搜集:你的观点是如何反映在一栋房子里的。在这个阶段尽可能从最多的可信资源中,获得请多不同的观点。
2. 线索:你观察到的独特情感反应是什么?因为为一个成功假设打下的基础的,通常是看不见的。也许一个小小的标志其实就可能击碎其他所有线索。
3. 连接:情绪行为能产生什么后果?问问自己:你搜集的线索有什么相似点吗?这些线索开始偏向某个方向了吗?如果最初有过假设,你打算开始验证了吗?
4. 关联:这种行为或情绪第一次出现时,是什么时候?我理解这个叫佐证,当你从主线得到很多信息的时候,也要通过周围或主线的旁边来做一些沟通,以示确认信息的完整。
5. 因果:它能激发什么情感?站在对方的角度,你会怎么想?你会想要什么?
6. 补偿:还有什么欲望没被满足?满足欲望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7. 理念:针对你发现的顾客欲望,能有什么“创意”补偿?先从自己开始问问自己,我是谁?我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当我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一个状态,或者”喜欢“某段音乐时,我在对世界表达什么信息?我们的小数据中,永远都能最贴切地证明我们是谁?我们渴望什么?
回归到本源,一切可以做好的前提是自己有感知,自己去体验,才能带给他人价值。这是感性而非理性赋予我们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