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东西方文明之再比较
我们在前文中对东西方文明已经做了多方面的比较,但在进入下一步对近现代社会乃至人类一体化进程的讨论之前,还是有必要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的。简而言之,我们需要再来审视一下东西方文明最本质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所导致的最终人类文明形式上的结果。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必须说,一神教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分裂”的文明,诚然,“神”固然是终极意义上的统一,但也仅止于终极而已,换句话讲,我们完全可以抛开超越的彼岸的“神”,但却不可或缺这样的“神”的观念的存在,正是这种存在,将人类西方世界从上古时代的愚昧,浑浊中拯救出来,他分离出一个明晰可辨的世界,从这个角度讲,“圣经”所言当然不虚,说“神”创造了这个世界实不为过。但显然,这是一个对立的世界,从最高意义上的“神”与“人”的对立,到现实中可观察的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都是这种对立,或者说分裂的世界的体现。这样的世界带给我们什么呢?前文已经基本谈及,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再到科学,甚至法律系统,契约社会的建立都是这种文明带来的,这些前文都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言,总之,今天人类能观察到的现实层面的存在,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的组织方式,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差异多么巨大,都要拜西方文明所赐,都是某种西方文明模式的体现或者变异。仅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看出,一神教文明的另一个鲜明特质就是社会性,或者说西方文明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社会性层面的文明发展。请不要把这里的”社会性“简单理解为组织或者个别组织的管理,我们曾经提及,科学其实也是“社会性”的结果。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理解何以像政治,经济这一类事务西方社会为什么会比较领先,因为这都是最具有社会性的代表性存在,通俗地说就是国富民强。
那么为什么西方能做到这一点呢?前文也都回答了,简单总结一下,那就是因为西方有“神”之下的形式“人”的存在,发散开来就是“人人平等”的著名观念。有了这个“人”,才会有社会人发展的需求,才会有清晰可辨的社会形成,才会有后来的一切,这个“人”就像一颗种子,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参天大树。对于尚处在童年期的人类文明,这颗种子的价值弥足珍贵,尽管它历经风雨,饱受摧残,但依然顽强的活了下来,开花结果,其最终成功的引领了全人类的近现代社会发展就不足为奇了。正应了中国一句名言“欲则立,不欲则废”,当然,二者的原意所讲不在一个层面上,这里我们只做简单的字面理解。不过想想也颇为感慨,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级别上出现居然是南辕北辙的实际效果。
现在我们再来看东方儒家文明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特点就很好理解了。这种天然的统一性与西方本质的分裂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体到比较实际的可辨的层面,就是中国古典社会被人诟病最多的所谓“停滞性”,中国社会在进入帝国形态后就基本停止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期的所谓政治治理模式的变革和社会阶层变革相较而言也只能算微乎其微。有了先前的我们对西方世界的看法,我们就大致能判断出东方的中国其实根本就不是一种所谓的“社会”层面的文明,她的社会层面是松散的,组织性相对比较低下。这种结论的得出真是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中国人一直自认为最擅长,也最热衷于搞所谓政治,甚至外邦人也似乎认为中华民族是个擅长政治行为的民族,实际上,恐怕中国最不擅长的活动就是政治行为了,因为从根子上讲,就基本上不存在这种文化基因,起码历史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这个略有点残酷的证明,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整个民族。先天的缺失了这种社会性因子,不光是政治活动,和社会性紧密相关的其他属性自然也就被剥夺了,比如科学,法律等等,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说得够多了,不再赘述。
下面该适当引用西方谚语了,“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必然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没有了科学,法律,社会治理方面的表现,那么中国人真正的天赋,或者说本质到底体现在了哪里呢?还是得从头说起,如果说西方文明是一种社会文明,那么作为所谓“社会性”的对等存在,也就是“个性”,自然而然当仁不让的就是古代中国的文明体现。当然,这又与所谓的“常识”不相符合,我们只好先撇开这种常识了,因为不太值得去辩解。对这个“个性”需要简单做一番阐述,因为这要与通常对这个词汇的理解有所区别,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这里的“个性”是与上述的“社会性”同级别的。同古代西方社会的高度的统一性,组织性相比较,中国社会的自由程度是非常高的,高到什么程度上呢?大家都熟悉的历史事实,几百万人的民族就能征服一个人数上几十倍于自己,而且还是政治统一的国家,这难道还不说明这个国家的内部组织能力低下的水平么。当然,这是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只是历史,也不存在褒贬的意思,只是用事实来进行一个佐证。其实,就正是这种古典的自由,才是中国真正伟大的地方所在。
中国文明发端的统一性,及其自然衍生出的社会的自由性,理所当然的培养出了古代社会最自由的人,这些人的个人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创造出的大量的具体文化成果,就是儒家中国古典文明给全人类最大的财富,即中国古典艺术。
我们以经谈过了西方艺术,其中还比较详细的考察了文艺复兴,其中对西方艺术诸门类的讨论占了其中比较大的篇幅。为了比较好的理解中西艺术的不同,我们还是要先简单做一下比较。一般我们说,艺术就是美的体现,或者说对美的追求。那什么是美呢?自然,美不是能用文字定义的,一定程度上,美是超越的观念。大致上说,美体现了人们的思维和情感,或者可以说,美体现了人的内涵,毕竟我们说具体人的存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思维和情感的某种联合。那么,以这种观点我们来看西方的艺术,还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分裂性的影响,这种潜在的对立性使得西方人的思维和情感在艺术的层面上无法得到统一,不是说完全没有,只是说二者更多的只是存在形式上的关系,相互融合统一的程度不高,这就是我们先前说过的所谓西方对象化,彼岸化审美的美学原因所在,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去评价这些西方艺术品的原因。如果我们稍微仔细一点考察,就能看出其实希腊时代的艺术品是最接近东方标准的,尽管我们曾经提及,所谓希腊艺术更多的只是一种“前艺术”,或者“潜艺术”的存在,但还是人的思维和情感在西方而言统一程度最高的艺术创造,这是好理解的,毕竟那时候神和人的距离还不是太远。而再到其后的时代,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后,其中的裂痕就非常显著了,彰显思维的作品一般都是结构宏大,构思严谨缜密;追求情感诉求的更多是打破常规,随心所欲。这种作品自然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惊异,敬畏或者其他更直接的情感体验,比如愤怒,恐惧等等。西方艺术的整个发展过程有点像学术体系在中国的发展,先秦,诸子百家的时候最为活跃,创造力最强,然后日趋羸弱。西方是希腊最美,然后越来越呆板,教条。
而上述的西方艺术,以中国的艺术审美眼光来看,基本上都不能算是艺术品,最多就是有文化修养的工匠,或者职业人员做的比较好的产品而已。道理很简单,分裂的美还怎么能算是美呢?所谓“美”,不就是试图对世界的完整性,和谐性的一种表达吗?这也是中国古典艺术审美的基本要求,用汉语讲就是要有“气韵”,这是中国对艺术品的一个入门要求。在这个大原则下,中国的几大独特的艺术门类也都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和传承,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和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互相印证。
就总体而言,西方文明是一种社会性文明,通过西方,人的社会性的一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充实,这些进步都已经体现在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科学技术,经济法律,国家制度等等,这些总而言之是比较直观可见的。东方呢,是一种人文性文明,或者说个人性,自由性文明。他透过艺术化的对美的追求和表达体现着人心灵的温暖,良善和自然的和谐,她更隐蔽也更深远,寻常是触摸不到。而这些,由于时下西方文明的强势,尚不太为人看重,当然,这也是自然的过程,无需抱怨,就留给未来去验证吧。打个比方吧,如果说西方文明是父亲,那东方文明就是母亲,如果西方是天空,那东方就是大地。或者还是用古老但又弥新的观念,如果西方是“阳”,那东方就是“阴”,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