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三十而立,其实讲的是孔子他老人家三十岁的时候学会礼,才知道怎么站立,只是古代礼仪的一部分,也只是和他老人家个人有关,和其他人无关。
当然,后世都引申为事业有成之类的,未尝不可。虽然春秋时期能活三十岁的人大多只不过是给贵族奴役的命。但是,现代社会的三十岁,确实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三十岁之前,思维活跃,生活没有特别大的压力,很少有人能思考一些过深的问题。三十岁之后,思维相对固定,生活和工作各种压力袭来,碌碌奔波,难有闲暇顾及其他。
三十岁,确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以及个人人生前后的分界点。三十岁之前,大部分人表面上看起来其实是差不多的,学校毕业以后,上着差不多一样的班,领着相差不是很大的工资,消费水平和娱乐活动都比较相似。就像网上说的,人真正的成长,都在于业余时间。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更多的决定因素其实是主责主业。对工作态度不同,对自身定位不同,对未来思考不同,三十岁之前,差距已经在慢慢形成,等到三十岁之后,差距会越加明显,逐渐拉大。
个人也是一样,如果结婚晚一点,三十岁之前压力不是很大,还有很多的闲暇时间和学习空间,还可以从容的去选择和放弃。但是,三十岁之后,职业相对稳定,如果没有大的能力和机遇,不敢随便改变相对稳定的状态。结婚之后,除了工作烦恼,家庭琐事缠身,基本上难有时间和空间去学习提高,身体和精力,也不允许。很多人在三十岁前后,会有判若两人的感觉。所以网上才有人说,很多人只不过活到三十岁而已。
所以,人一定要珍惜三十岁之前的时光,在三十岁之前,一定要让自己成长起来。不是说,三十岁之后就没有成长的机会,也不是说一定就得三十岁,这讲的只是一个概数,因人而异,稍有不同。但是,因为环境和社会的束缚,大概率是没错的。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什么年龄段,就该干什么年龄段改该干的事情。高考之前,其实并没有其他选择,就是高考这个唯一的目标,一切,都应该为这个目标奋斗和努力。因为高考,决定了大学的层次,大学的层次,又大概率决定了工作的起点,进而决定了人生努力的方向和天花板。
在学生时代,或者三十岁之前,玩是应该的,前提是能够分清玩和虚度的区别。玩,是对身体和精神的放松,以及对情操的陶冶。选择好玩的事物,比如音乐、体育、绘画、或者其他艺术,值得花费精力和时间,生命不会无趣。虚度,就是纯粹的打发时间,为打发时间而打发时间,精神会更加的空虚,一无所获,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奶头乐,沉迷于奶头乐的人,枯燥而无趣。
比玩更重要的,其实还是学习,三十岁之前,特别是学生时代,是最好的学习时光,错过了这段宝贵的光阴,不可能再有这么好的机会。虽然说人要一生的学习和成长,也有浪子回头晚年学有所成。但是大部分人大概率还是定格三十岁之前的所学所得。更何况,一生能否坚持学习,决定于三十岁前是否养成学习的能力以及基础如何。
三十岁之前,文史基础一定要打牢,尽自己所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把人类的经典书籍读上大半。因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都是人类当中最优秀最聪明的人留下的。阅读经典,就是向最优秀的人学习和交流。而那段时间,又是我们的大脑成长和容易开发的时间,两者相得益彰。经典,会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和价值观。拥有通透的灵魂和坚定价值观的人,内心是强大和坚毅的,不会轻易被挫折和障碍绊倒。
还要将现代社会生存所需的技能尽可能多的学会,因为这段时间投入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比值相对更低。驾驶技能、办公技能、处理事情的通用方法等等,不一而足。
最为重要的,是要深耕一个专业。以前有句俗语叫一招鲜吃遍天,意思是掌握一门好的技术,走到哪里都能找到饭吃。现在社会,高度分工和专业化,这个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并且标准和要求会越来越高,没有高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在一个行业立足,更不可能涉足高精尖行业。
未来社会,大概率机器会取代低端岗位,没有未来所需专业技能的人,很有可能会被排挤到一些有意保留的低端岗位上,靠最低的收入和有意安排的奶头乐供养着,直到自然消亡。
只有掌握高精尖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的人,才能保持较好的社会排序。包括官僚系统同样如此,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改变了很多古老的规则,野蛮生长的时代会逐渐过去,在5G和大数据碾压下,官老爷们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弱。其实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端倪,比较一下一线发达城市的治理体系和落后地区的治理体系,很多事情,差距是很大的。
只有掌握一个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在一个行业里面长期发展。同时还不能停留对专业的研究,因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行业也会成长、变化,甚至死亡,只有具备相应的学习和调整能力,才能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看看终南山院士和袁隆平这些老人,他们至死都不会老,他们的生命不会停滞。当然,绝大部分人不会达到他们的高度,但是至少能一生都保持奋斗的姿态。
而这些,大概率真的就是决定于三十岁之前的学习和成长如何。
愿每一个人,珍惜韶华,不断奋斗,致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