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听了王十月在抖音发的视频,说的主要是他对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些观点,还有怎么写小说的个人经验,个人觉得说得很好,说得很有见地,尽管关注他的人很少,他还是坚持在做这件事,真的很了不起。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王十月是什么人,也没有读过他写的什么小说和书,但我很认同他的很多的观点,特别是文学史上的一些纯个人看法,如果这个人在我身边,我相信,每天晚上,相约一起去大排档上喝上几杯啤酒,聊聊生活,聊聊文学,聊聊心中的苦和闷,绝对是人生快事。
从王十月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让我都觉得很吃惊的问题,我们国家是不是正在对文化和文学进行“反动”。“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文被许许多多的人推崇,被用来写诗,写小说,进行各种文学创作,才获得了越来越被认同的地位,非常的不容易。因为当时的所谓主流文化精英、文坛大师,我试着去猜测,肯定是看不起白话文的,从白话文的推广几乎都是有留学归国背景的人在做这一状况,就能对此就行一定的说明。回想这些不是为了说史,更不是聊是非,而是想非常认真地说,白话文想活着真不容易。
到了今天,国风歌典的传唱,国学里的唐诗宋词翻红……本以为是好事,传承总归没错,但过度的炒作绝对是有问题。能用白话文简单讲清楚的事,偏要绕几圈,东扯西扯一堆,最后还是看不明白的半白半古的字句,这还要大力去推去弘扬,有这个必要吗?这是要提高学语文的门槛吗?让大多数人都放弃汉语的节奏啊。如果语文也要像古人一样,读个三四十年,才略懂皮毛,那还读它做什么?
讲人话,讲别人听得懂的话,写别人看得懂的文字,这很难吗?很难很难。在相当一部分人眼里,大众看得懂他,感觉是对他的羞辱一般,他要显得高高在上,就要帮做高深,就要莫名其妙,道可道,非常道啊。
国学是一种传承,它也仅是一种传承,可以去欣赏,也可以去学,这应该是个人的选择,你可以喜欢它,这绝对不会是错的。要求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都去学,去用,这是历史的倒退,是想让大多数底层人都回到没有学习文化的机会,是在变相的创造“文盲”。如果哪一天,高考也要像科举一样,公务员考试也像科举一样,考的都是“子曰”,算你们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