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不允许孩子展露出怯弱、沮丧、悲伤等等负面情绪,这就像一个男人特别讨厌女人的泪水,这折射着自己的无能,为了掩盖这种无助感而暴怒,甚至自己都不自知。
你有没有听过,某些家长对正在哭泣的孩子大声呵斥:“哭?!不要哭了!还哭?给我憋住!再哭,再哭你就留在这儿!”
孩子可能哭得更厉害,也可能抽抽搭搭强忍住泪水,小心翼翼的揪着大人的衣角:“嗯呜,我,我呜,不,不哭,不哭了~”
孩子们经常哭闹,有时也会忧愁或闷闷不乐。
有时,家长心情好、耐心足时,可能会安慰两句,还有很多时候感到很生气,甚至为了制止我们认为的无理取闹,打骂孩子。
如果孩子的情感流动被卡住,比如压抑自己、小声抽泣,是因为之前受到过多打扰,已经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是被允许的。
先不说这种做法极不明智,也根本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
这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给予确认和鼓励:“妈妈看到你很悲伤,很想哭,哭泣也很好。”
有次跟小小房子一起跑步,他踩着滑板飞快地从一个下坡滑了下去,因无法掌握速度及方向,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用他的描述:滑板摔出去后,他还在地上滑行了一段。
而我每每回想起,他当时布娃娃掉落般,手脚都被弹起的样子,依然心惊肉跳。我抱着他哭泣了许久,撕心裂肺,说再也不要骑滑板了。我轻嗯了声。
等他平复下来,问他还想玩吗?抽噎着点头,牵着我的手,继续滑在回程的路上。我们开始探讨为什么会摔倒,如何做才不会这么惨?
不久,他又一次滑坡,虽然使用了自己反思改良后的方式,最终还是摔倒了,加上第一次的摔伤,手脚都是擦伤和些许淤青。但在妈妈的拥抱、安抚中,他很快又重新站了起来。
有些孩子小时候也喜欢哭闹,但如果我们经常留心他们的表现,给他们一些温暖,告诉他们:你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我有多么喜欢你!通常他们便会停止哭泣,直到一切恢复正常。
因此,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例如可能是想引起关注,给一些温情就很容易使孩子安静下来。
当我们给孩子足够的接纳,他就能很快振作起来。那刻我也真正体会到,孩子受挫时难免会有些负面的抱怨,接纳就好。允许情绪流淌出来,这将使他积蓄力量,重新振作。
孩子天然的会通过完整体验自己的情绪而做疗愈,能量释放了就不会形成心理创伤。
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他们一起拓展了孩子生命的广度和深度,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不打扰。如果孩子需要,就在旁边安静的陪伴。
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试图解决对方的情绪。
例如,一个孩子失去了心爱的小猫,哭着对妈妈说:“我好想念小猫!”这时候焦虑的父母会提出解决方案:不要太伤心,我们再买一只!
这样的回应只会让孩子更伤心,因为他对小猫的爱被否定了。如果父母只是陪伴或者回忆,慢慢看到了你的悲伤,孩子就能完整的体验失去的感受。要是孩子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再买一只,我们再去行动也不迟。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妻子抱怨每天上班还要带孩子,真累!丈夫回答,既然累就别上班了。通常会让妻子感受到自己的付出不被尊重。
如果丈夫回应:是啊,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你的辛苦真是难以想象!老婆,你真不容易!这样两个人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彼此温暖。若妻子真的不想再上班,这时候才需要和丈夫一起商量解决方案。
据说,有人用这个方法,很快追到心爱的女人,他的做法是:当女人向他倾诉时,他不做评判,只是重复对方的感受。比如女人说我觉得特别委屈,他回应:是啊我感受到你的委屈~这种母婴一体的般的回应,带来极强的幸福感,哪个女人会不心软?
如果我们做不到,当孩子表现的不够体贴或冷漠,请记得,这是自己作下的孽~
记得春日的一天,我突然惊觉小小房子有时候不能够与人共情,是因为我自己情绪化起来也像个孩子。
我清楚地知道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但那时固执地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小小房子需要意识到自己错了!应该是他来跟我道歉!
作为一个成年人,出现问题时,不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却需要孩子首先来“哄”我。与闹脾气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一个无法感受到别人的认同、接纳和倾听,你又如何要求他能够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渡人需先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