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昨天我看到我家孩子跟亲戚家的孩子发生了争执,亲戚家的孩子突然哭了,我立马跑过去安慰那个哭的孩子,同时问自己的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当我抓住孩子的手问发生什么事的时候,我当时的表情也有点儿严肃,孩子突然嚎啕大哭,并用他的手掐我的脸。
我觉得首先得给自己点个赞,因为今天我在处理孩子情绪这件事上很成功。以往发生这样情况的时候,我会因为自己的疼痛立马打他的手,而使他的手从我脸上拿开,并且会训斥他,但是我这次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先将他的手拿开,但是当我把他的小手从我脸上拿开并让他跟我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他努力地想过来抱我,可我让他抱我的时候他又开始打我。然后我想起了Dr魏的“理解孩子情绪”的方法,我将他抱过来,并跟他说:“宝宝,你先冷静一下好吗?冷静之后跟妈妈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是不是有什么委屈啊?”孩子在我身上哭了很久,情绪终于开始有点恢复,于是我问他:“宝宝,你是不是有什么委屈,能告诉妈妈吗?”然后孩子跟我说,他们在玩游戏,然后他们互相扮演了角色,他抓住了涵涵,可是涵涵无法挣脱他,于是就咬他,他怕被咬到所以才将涵涵弄疼,所以涵涵就哭了。然后我用语言又再一次描述了事实,其实也是跟他确认了事实,对他说:“哦,好的宝贝,妈妈知道了,其实你也有委屈对吗?你觉得这不是你的错对吗?”这时候孩子又嚎啕大哭了起来。然后我跟孩子说,“好了宝贝,妈妈知道错了,妈妈错怪你了(其实我压根都没怪他,我只是想知道事情的经过,但他已经认定我肯定会责怪他),你能原谅妈妈吗?”他又开始使劲地哭了起来,在我再次请求他原谅的时候,他才点头原谅了我。于是我又问他,“那你为什么要掐妈妈呢?妈妈的脸好疼,你看是不是破皮了?”他看了下没破皮,转而又继续哭,但是这次他哭并没有眼泪,只是博得我的原谅,哭了会儿后,他告诉我,“我怕你让我面壁思过,我不要面壁思过。”我对他说,“其实妈妈没有要怪你,妈妈只是想知道发生什么事。你把妈妈脸弄疼了是不是也要跟我说对不起?”最终他在我怀里扭捏了一会儿也跟我道了歉。
我觉得孩子在整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别丰富,他的几次哭,每一次哭的含义都不一样。他第一次对我嚎啕大哭,是因为他觉得“妈妈,这不是我的错,你为什么又要怪我?”并附上了他的动作,以表达他的愤恨和不满;当我得知真相后,对他说“妈妈知道了,其实你也有委屈对吗?”他进行了第二次哭,这次的哭他想表达“妈妈,你终于理解我了。”;当我问他你能原谅我吗?他又进行了第三次哭,他想表达“我受了这么大委屈,岂能这么容易就接受你的道歉。”其实他是想原谅我的,所以当我再次请求他原谅的时候,他就很爽快地答应了;当我让他看我脸,让他对我道歉的时候,他进行了第四次哭,这次的哭并不是受了委屈的哭,他觉得妈妈像是秋后算账,要跟他计较他的错了,他想逃避他的问题,用哭的方式让我产生怜悯,让我对他的问题既往不咎原谅他。孩子四次的哭,每一次他的气都在逐渐消失。当我发现孩子这一系列的情感反应的时候,我特别兴奋,因为我感觉我窥探到了他的心理,我觉得孩子的心理世界真的太奇妙了。我觉得今天对孩子情绪的处理特别成功,这也让我激动不已。
回到事情本身,我转念又想,为什么孩子会觉得,我对他事情来龙去脉的询问就一定是责怪他呢?我仔细回忆了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这源于平时在家的时候,当我发现他跟家里的小小孩(小叔子家的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当我听到小小孩哭声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责怪他,因为另一个孩子小,不懂事,当抢玩具的情况发生后,我总是让他让着小小孩,因为他是哥哥。有时会让他面壁思过,情况严重会被揍,大人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责怪自己家这个不哭的孩子,即使自己家孩子哭了,也会想办法让他忍让一下弟弟。在平时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孩子总是歪着头对我说:“哼!”他并不哭,因为他无法用语言表达出他内心的感受,而我也并没有太在意,正因为平时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日积月累,所以才导致了他今天的情绪大爆发。
我们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照顾那个爱哭的孩子,我们会安慰爱哭的孩子,而对于不哭的孩子,经常受到的是批评和指责,对于他们的委屈似乎敌不过爱哭孩子的哭声。不爱哭的孩子,其实他们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谅解,他们的委屈也希望有人可以给他申诉,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去做好“判官”这个角色,而不应该受爱哭孩子的哭声影响,而忽略那个不爱哭的、坚强的、又委屈的孩子。我这个妈妈尤其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