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没有去爸爸家,周六自己一个人在家,扎的是自己。
这几天吃的有些油腻,咽部干燥黏腻,有异物(痰),咳不出来又咽不下去。
识证在上焦,经络在阳明、厥阴、太阴、少阴,取同位同气右手阳明合谷、厥阴劳宫、太阴鱼际、少阴少府,深呼吸几次后感觉痰往上走,有黏在咽喉后壁的感觉,于是在督脉交会后溪下一针,再前后阴阳倒换至任脉列缺,效果还是不明显,再上下阴阳倒换至曲池、尺泽、曲泽、少海,干燥的感觉有所缓解,便留针,待结束后取针睡觉,早上醒来后发现咽喉不适已基本消失。
今天姐姐叫吃中饭,于是带上针前去。姐姐的喉咙疼痛已扎过五次,基本是一周一次,每次都有缓解,但之后又是疼痛,还有她的膝盖也痛。姐夫说是牙齿浮动。
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后便开始扎针。先帮姐夫扎,左侧上大牙三颗摇动,没有其他感觉,这时我觉得导引比较难做。证在上焦,在阳明、少阳、厥阴、督脉,取同位同气右手阳明合谷、少阳中渚、厥阴劳宫、督脉后溪,再前后阴阳倒换至太阴鱼际、任脉列缺,为求更有效,再上下阴阳倒换至曲池、天井、尺泽、曲泽,留针结束后,导引他深呼吸,他再去摇那三颗牙齿,还是晃动的,明天再问他有没有变化。
姐姐今天喉咙的痛点偏右侧,膝盖也是右侧痛,于是取左手,喉咙识证在上焦,经络在任脉、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取同位同气左手合谷、鱼际、劳宫、少府,还有列缺,没多大感觉,再上下阴阳倒换至曲池、尺泽、曲泽、少海,前证后治,督脉后溪也取一针,喉咙感觉还是不大,膝盖(痛在太阴内膝关)已经不痛了,留针十几分钟后,喉咙也滋润舒服了。
姐姐很在意她的喉咙,也很担心,总是觉得她的喉咙痛和别人的喉咙痛不一样,她也在吃草药,对别人立竿见影的草药到她这里也没那么有效了。病痛和心理有很大的关系,我明白她的心理比较脆弱,有些抑郁,所以一次次给她扎针,一次次反复我不奇怪,只是每次我都会给她取上厥阴和少阴,或劳宫少府,或内关通里,并且告诉她这是开心的。
《黄帝内针进修课程-速查手册》里有十二经络的具体走向描述,经过咽喉的有:
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
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咽喉,入缺盆。
足太阴脾经:上膈,夹咽,连舌本。
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
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
足少阴肾经:入肺中,循咽喉,夹舌本。
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胁肋,循咽喉之上,上入颃颡。